不知在何年何月,我竟然对文学写作产生兴趣,从开始练笔写作发展到投稿,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可是,不知怎的,寄出去的稿件如同泥牛入海,不见踪影,于是我打电话询问,接电话的是个男人,他听了我的情况之后,对我说:“你把稿件直接寄到副刊部,寄给我收,我姓苏。” 他就是苏老师,原《南海日报》桂花园版编辑,我的恩师。我重新把稿件整理一下寄出去了,过了几天,苏老师打来电话,他的话一针见血,他说:“你写的文章怎么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呢?” 我一时语塞。 因为家穷,我初中还未毕业就辍学了,跟随父母下田务农,把读书的机会让给我的弟弟,所以,我边干农活边看书自学知识,有时候写写日记、笔记什么的,把发生在身边的大事或小事,或愉快,或伤心的事情都一一记录下来,早就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正所谓:作品源于生活。因为我的文化水平低,写出来的作品就像小学生作文一样,欠主题,欠文采,空洞无物。不过,苏老师并没有因此瞧不起我、歧视我,在写作方面,他对我从中给予辅导,鼓励我应该要勤奋学习,多练笔,多看书,多些接触社会,加强修养,懂得人情世故,前途定然无限的,等等,另外,他还教会我做人,做一个好人,不至于误入歧途。 我怀抱着美丽的文学梦,朝着神圣的文学殿堂前进,尽管荆棘满途,遭遇无数的失败和挫折,我仍然不肯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一直坚持着这个信念,为此,苏老师深受感动,他常对我说:“只要你在写作方面多下苦功,自然水到渠成。” 当时,我未见过苏老师,电话是链接我们之间的桥梁,每当我失意的时候,遭遇挫折的时候,苏老师总会劝导我,鼓励我向上,慢慢地,我开始进步了,心里高兴,苏老师说:“千万别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要继续努力学习,知道吗?”我说:“知道!苏老师,谢谢你。” 我常常把自己比喻一棵树,一棵桂花树,苏老师就是桂花园的园丁,在他的悉心栽培、灌溉之下,我这棵小树苗拔壮成长了。 2001年元月的某一天,我像往常一样翻开《南海日报》。竟让我发现了一则“首届南海作家培训班招生”的启事,一向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我,有些蠢蠢欲动了。于是,我向苏老师询问一下培训班的情况(他负责报名等事项)之后,我便决定报名。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二,我坐车来到桂城,来到南海日报社,那是我第一次和苏老师见面。苏老师年过七旬,中等身材,有些发福,他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头发稀疏,红光满面,精神抖擞,见我到来,他热情地和我握手,说话时,他声如洪钟,一点也不显得苍老。 作家培训班开班授课的那天,苏老师担任第四组学员的辅导老师,他把我安排到第四组,我们面对面的交流。市内的一些著名作家担任授课老师,他们专业的解说,使我学到的知识更丰富、更多。我向苏老师递交的一份作业,经过多次修改和润色之后,我的散文处女作《两个小学生》变成铅字发表了,终于!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总算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培训班毕业后,我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勤奋写作,文章不断见报,有些文章还获奖呢!这一切,我都归功于苏老师,没有他的淳淳教诲,我哪有今天的成果? 2006年9月17日,我坐公交车去九江,去参加南海儒林笔会举办的‘我与儒林笔会’征文比赛颁奖会,暨南海儒林笔会周年会庆,会场设在九江镇辉利大酒店四楼。会场上,我很意外地见到苏老师,便上前跟他打招呼,细谈之下,得知苏老师是儒林笔会周年会庆的嘉宾之一,久无见面的苏老师仍然神采奕奕,老当益壮。 苏老师知道我又获奖了,喜笑颜开,握住我的手说:“好!不错!继续努力!”说着,他给我送上一本书。原来,苏老师出了一本文集,都是苏老师从文几十年的心血结晶,书名叫《微笑集》。 九时许,颁奖会开始了,主礼司仪宣读获奖者的名单,我获得一等奖!入选作品《一封自荐信》。当我站在主席台上接过获奖证书,台下有人鼓掌,也有人拍照,那一刻,我倍感自豪,回到座位,苏老师再次握住我的手说:“努力啊!再接再厉!” 午宴的时候,宴席上,我斟了一杯酒,恭恭敬敬地放到苏老师面前,说道:“现在我敬老师一杯,谢谢你多年来的悉心教诲,我才有今天的成果。”苏老师很谦虚的样子,一点也不居功,他说:“我没教过你什么,这是你自己的努力,是你对写作的那份执着、坚持和毅力,我说过,只要你在写作方面多下苦功,自然水到渠成嘛,下次有什么佳绩,记住第一时间告诉我?来!干杯!”说完举起酒杯,我们互相敬酒。 我会的,苏老师。 得遇伯乐,你之幸也。推荐理由:得遇良师,自然是一件幸事,但是,若要成功,还得靠自己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