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园笔记第一课第四节 《大学》章句释疑(第四五章) (2015、11、20) 第四章。此章议论方法为例证法。体现孔子德本法末的思想。孔子指出,就“新民”与法治的关系,前者为本,后者为末。同时提醒人们,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大畏民志”。这句话的理解应为,通过教化,使民众心存对道德、良知的敬畏,从而不造谣生非、不做伪证,防患于未然,最终达到无讼可诉。 【串】《论语.八佾》中“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代,由于礼治教化非常好,天下的监狱基本是空着的,各诸侯国最初的争斗,都是先礼后兵,发生战事,也是如西方的骑士决斗一样,守着规则进行,遇到受伤就停止下来。孔子的思想体现了对天下由礼治为本滑向法治为本的担心。第五章,朱子以“天下唯理”的理学基本观点诠释格物致知。 笔者认为朱子稍稍偏离了孔子开创的重物求实的思想,并且认为朱子言致知有余而述格物精神不足。在此特别推荐胡适先生1930年10月23日,为中国科学社写的一首社歌歌词: 我们不崇拜自然。他是一个刁钻古怪; 我们要捶他,煮他,要叫他听我们的指派。 我们要他给我们推车;我们要他给我们送信。 我们要揭穿他的秘密,好叫他服事我们人。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 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句话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伟大宣言,说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白的《日出入行》一诗同样继承了这一思想: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井泉述】想起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为论证格物的作用,搬着椅子坐在竹林前七天七夜“格竹子”,其实不是格物没有用,是他用错了方法,他的格物还是在用“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方法。他没有将竹笋、竹子,分别解剖,放到显微镜下去探究。明代与他同时的唯物思想家罗钦顺,写信同他辩论道:“如果坚持学道不依赖外求,只要反观内省就足够了,那么正心诚意四个字不就将学问全都包括了吗?如果像您所说‘物就是意的发挥,格就是正的意思’,孔子的经文在格物之后又提出诚意正心,不是重复而无用吗“罗氏进而认为:人们之所以在学问入门阶段用格物来磨炼,是因为通过格物可以从万物位置的不同,见到他们理的阶段性与一致性。离开格物致知这个原则,反对繁难而喜欢简易是犯了局限于内而失落于外的错误,当然一味夸多比博,则也犯了陷溺于外而失落于内的错误,前者是禅学,后者是俗学。 朱子此段代古圣立言的话可取之处在最后一句:“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全体大用,即全面的本体于巨大的作用。后世也常活用做动词,意谓”全面认识本体,大有用于当世。“如当代的谢茂松教授认为船山学之乾坤并建、知行并进等精髓理论,返本开新、全体大用。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