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荣知耻,就是崇尚光荣,知道羞耻,远离羞耻。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基本规范之一。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为人之本”、“治世之大端”。
我国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开始把耻感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予以追求。“人而无耻,不死何俟”(《诗经》)到了周朝人们将耻作为人存在的依据和社会评价恶的尺度。
孔子继承商周的耻感思想,逐步使耻感思想形成体系。孔子认为有耻是人格的基本要求,知耻是修己达人的根本保证,“有耻且格”是德治社会的思想境界,远耻是个体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意思是,人要有羞耻心,知耻、明耻、不做无耻、可耻之事,可以称为志士。要求人们做事要守仁行义,谨言慎行,便自辩知荣辱。孟子将“羞恶之心”视为人性之本“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耻之于人大矣!”强调耻在个体道德修养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管子》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由于我国古代十分重视廉耻道德,作为衡量人的最重要标准。
中国社会历代重视耻感及荣辱教育,并逐步形成传统。上下5000年,许多仁人志士的知荣知耻故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如孔子不耻下问,颜回不耻恶衣恶食,辛吡不趋炎附势,唐睢不辱使命,苏武怒斥叛臣,李若水骂贼而死……。他们的高尚品德受到后人的赞誉和敬仰,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和学习。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无耻之徒。石敬瑭认贼做父,秦桧卖国求荣,刘禅乐不思蜀,安禄山丑态百出……他们不顾道德规范和起码的做人准则,不知耻者,为所欲为,无所不为,以致作出丧天害理,大逆不道的事情来。他们的倒行逆施被千夫指斥,万人唾骂,成为历史上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
胡锦涛主席于2003年在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议上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危害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主席提出八荣八耻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是进行崇荣知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荣辱不分,把耻辱当作荣耀来吹嘘,出口不逊、动作粗野、打架斗殴,却自恃“英雄”;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公德,还洋洋得意,不顾廉耻;出卖贞洁,三陪赚钱丧失人格,却自以为荣光,权、钱、色交易,贪污受贿,公款嫖娼,却自认为萧洒风流,享乐人生;……这些人根本不知人间还有“羞耻”二字。
荣誉感促人上进。知耻则是上进的开始。知个人之耻,就是要维护个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知国家之耻,就是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知耻近乎勇”,耻辱给人的刺激是很强烈的,一个人蒙受奇耻大辱,往往会激起勇气与造成耻辱的邪恶势力顽强拼搏。一个民族或国家蒙受奇耻大辱,往往会群情激愤,引发波澜壮阔的社会斗争。正如马克思所说:“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就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明证。
保持崇高气节,是知耻、明耻的具体表现。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格、国格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一种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居污浊而不染、临强敌而不畏、富不移情、贫不移志的可贵精神和高尚情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知耻、明耻、保持崇高的气节更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在国际交往中,切实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如何在糖衣炮弹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如何面对金钱诱惑,拒腐蚀、永不沾、保持贞洁,这一切都需要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政治气节、生活气节。这是立党立国立人的需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崇荣知耻教育的现代基本要求:
首先,懂得崇荣知耻的道德意义,明白有无羞耻心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是否有尊严、有气节、有勇气的标志。从而树立起“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的正确荣辱观。
其次,以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开展崇荣知耻教育。懂得怎样做是荣,怎样做是耻。知荣明耻,不做无耻、可耻之事。自觉维护个人人格的尊严和荣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
第三,正确对待早恋、性爱,洁身自好,以性体验、失身、失贞为耻辱,对社会丑恶现象嗤之以鼻。
转自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年成果丛书>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