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先哲圣贤历来把“知荣耻”视为“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予以大力提倡。今天要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四有”新人,更需要加强“崇荣知耻”教育。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代表时,就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新时期道德建设问题,作了“八荣八耻”重要论述,号召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崇荣知耻”,即崇尚荣誉知道耻辱。具体地说,就是对做善事、好事内心感到光荣,对做恶事、错事内心感到羞愧。这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情感进行反省与评价时的心理感受。这种荣与辱的感受,不但直接反映着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标准——荣辱观,而且支配着人们的所作所为。 “崇荣知耻”是对中华传统“耻感文化”道德原则的概括,其核心是“知耻”。有无耻辱感是人与禽兽的本质区别。孔子所谓“知耻者近乎勇”,是说人们有了知耻之心,就会有勇气去改过从善,去追求高尚。孟子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禽兽,主要在人有“四心”和“四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人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善良的德性中, “义”(羞恶之心)起着分辨是非、抑恶扬善的重大作用,是人性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荀子说:“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有无荣辱感还决定着人格尊卑。宋代学者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是说知耻心是人就应该有,懂得羞耻,就能尊荣远耻,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失去了羞耻心,就会胡作非为,跟禽兽就差不多了。知耻之心对于做人来说多么至关重大啊!古今所有干卖国求荣、贪污腐化、杀人放火、盗窃抢劫、卖淫嫖娼等坏事的人,都是无耻之徒。崇荣知耻也是使人不断进步的内动力。实践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赢得了他人和社会的褒誉,就会倍感荣耀,增强积极上进的勇气。如果因行为过失而招致社会和他人的贬斥,便会产生一种羞辱感和巨大心理压力,不得不矫正自己的行为。可见,趋荣避辱是最基本的人性体现,是保证人的思想行为不超越道德底线的“防火墙”。 “崇荣知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必须具体回答现实社会的荣辱观,即人们在具体问题上应该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在这一重大问题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精辟入时的论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崇荣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教育和培养形成的。古代学者云:“必有耻,则可教。”“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则无所不为。既知耻,又须养护其知耻之心,督责之使有所畏,荣耀之使有所慕。督责荣耀,皆非所以为教也。”是说,人有知耻心,才可以接受教育。教人必须先教人知耻,如果不知耻,什么坏事都干,教育就不会起作用。既要让人知耻,又要养护人的知耻之心,通过表奖鼓励使之有上进心,通过督促责罚使之惧怕犯错误,奖惩并用是最佳的教育方法。由此可见,“耻者,治教之大端”(康有为语)。 中国历代都把“廉耻”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的内容,《论语》、《弟子规》、《朱子教家训》等各种蒙学读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成为学校、家庭、社会通用的“教科书”。正是由于中国具有对国民进行“廉耻”教育的优良传统,才使“尊荣知耻”的美德代代相传,才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耻感”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大缺陷,也是导致当代社会道德滑坡、世风日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邓小平在1989年春讲过,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这种失误的一个具体内容,就是忽视了对青少年的荣辱观教育。要使中国当代道德教育走出政治教育泛化、知行脱节和虚幻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恢复耻感文化作为德育根基,在全社会加强荣辱观教育。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