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先生做过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一把手,龙应台先生一直与教育没有分开,尽管她写了很多很多的书,但她还是喜欢做教书先生。教书先生不光是一种称谓,一种职业,其实在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一种最踏实最熨帖人生体悟。
龙应台先生在自己的《目送》这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同学会》的文章,也有人把它叫做《1964》。看了这篇文章,心里真是有一种喟叹,甚至是无奈的惴惴不安。尽管龙应台先生的本意并不是如此,但是,思想的力量就如春风潜入夜般,看似悄无声息,但是,作用于心灵上的,还是感知巨大。
龙应台先生在这篇文章里讲到:“那一年,我们12岁,我们的父亲们平均寿命是64岁,母亲们是69岁”。“进入教室坐下,国语老师慢悠悠地教诗。念诗时,他晃着脑袋,就像古时候的书院山长。他谈做人的道理……”。最后,“讲台上的老师,用循循善诱的口吻说:‘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
龙应台先生又说:“56岁的我们,围着餐桌而坐……如果,在我们12岁那一年……如果,我们有这么一个灵魂很老的人,坐在讲台上,用和煦平静的声音跟我们这么说:……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如果在我们12岁那年,有人跟我们这样上课,会怎么样?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会对12岁的孩子们这样说话。因为,这,哪能作人生的‘座右铭’呢”?
红尘中钻出来的人们,都会有龙应台先生这样的“假如”、“如果”。也就是说,大家成人后的人生道路,其实就是行走在“淡淡”中,在“小小”里,在“偶尔”和“失望”间,在逶迤的逡巡中,不知不觉翻过一篇又一篇,走过无数的春秋冬夏。
龙应台先生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命题”:“如果”老师们能如实地讲出人生本来的轨迹,讲出人生并不平坦,人生更多的是充满变数,让我们无法驾驭的变数。如果这样的话,龙应台先生说,可能老师要学生的“座右铭”就会瓦解,就会变为乌有。
我们接着龙应台先生的思路往下,我们在12岁的时候,或是现在12岁的孩子们没有哪些“座右铭”,没有老师为大家规划的人生“肯定”有的“波澜张阔”的“宏伟蓝图”,我们,我们的孩子们又会怎样呢?会无所适从,会没有人生的大志,会找不到做人的方向,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会走得艰难艰辛?
韩寒说,我们大家说谎话是在第一篇作文的时候,不过,为什么我们会开始说谎,继而学会说谎,老师?其实,老师也是从12岁的年轮过来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曾经也没有像龙应台先生所说的老师会有那样的“如果”,他们的老师对他们,同样的是“你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只要努力”之类的,而且,也绝不会跳出这样的没有,从来没有的“如果”。
还是紧扣主题,老师们真的“如果”了,我们会怎样呢?设想一下,不过,好像又不敢设想。“如果”,当时的我们或是现在小小的他们,真的明白了,像龙应台先生说得那样:以后的岁月让我们和他们,就是“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来的‘懂’,作最后的转身离开”,那样,我们的心灵会不会是拔凉拔凉的呢?想“如果”,可是又怕“如果”——人生本来就纠结啊! (责任编辑:井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