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知行观归纳起来就是:知行统一。 王夫之关于知行的重要名言如:“行为知先,知为行后”;“行可兼知,知不可兼行”;“知必以行为功”,“行可有知之效”;“知”与“行”相互推动,“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 王夫之的知行观与程朱的 “理” 、陆王的“心” 、老子的“无” 、佛教的“空”有本质上的区别。在《尚书引义》中 ,王夫之提出了程朱陆王佛老知行观上唯心主义的一致性。他批评程朱的“知先行后” 说,认为它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 在二者之间“立一划然之次序,以困学者于知见之中”;批评王阳明的 “知行合一”之说 ,认为它抹煞了知和行的界限 , “以知为行”,“以不行为行”。 总之,程朱陆王佛老的知行观尽管形式不一, 但实质上都是知先行后,重知轻行, 以知行分离为特征。 王夫之知行观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是知行终始不相离,相资以为用。 王夫之曰:先儒分致知格物属知, 诚意以下属行, 若逐项下手工夫, 则致知格物亦有行, 诚意以下至平天下亦无不有知。乃讲求之中 ,力其讲求之事, 则亦有行矣 ;应接之际, 不废审虑之功, 则亦有知矣。是则知行终始不相离, 存心亦有知行 ,致知亦有知行, 而更不可分一事以为知而非行 ,就是所谓“知而非行, 行而非知” 。 知行之关系,如人学之弈棋。终日打谱是提不高棋艺的,必与人对弈,而后谱中谱外之理 ,才可以悉数学得。得名师指点,常自我训练,多参加比赛,惟这样棋艺才精进。总之,天下之事 ,没有先知之而后行之理 。 王夫之强调知中有行 , 知依赖于行 , 是王夫之的认识论与程朱陆王佛老的认识论的重要。以所行者听乎知,而其知也愈广大愈精微,而行之合辙者愈高明愈博厚矣。人不能“不知而行” 夫子曰 :夫人不知而行,行而得非其得也。而况行之而不得者乎? 这里说的都是行对知的依赖性。王夫之在肯定知行相互依赖的同时 ,并没有忽视人的知性本质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定性 。 二是人禽之别 ,别在知, 更别在行。 关于人禽之别, 孔子提出“仁” , 孟子提出 “义” ,荀子提出“群” ,王夫之提出“行”。这四个范畴 的提出及其统一 , 演绎了中国古代人性论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王夫之发前人所未发, 将行范畴与人之所以为人联系起来。他说: “何以谓之德? 行焉而得之谓也;何以之善? 处焉而宜之谓也;何以谓之至善? 皆得咸宜之谓也。不行胡得?不处胡宜?……人所以为人,不能离乎君民亲友以为道 ,则亦不能舍乎人官物曲以尽道, 其固然也。”认为德即得。而德之得,即道德良知的实现 ,依赖道德实践。王夫之称之为“不行胡得,不处胡宜”。其中“道”为道德良知, “尽道”为道德实践 。因此,人之所以为人,因为人的道德良知 ,更因为人的道德规范。也就是说 ,人禽之别, 别在知 ,更别在行。这是王夫之对中国代哲学认识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 三是学问思辨行,首要莫如行。 针对朱熹以《中庸》所序“学问思辨行”作为他重知轻行的理论依据,王夫之提出“处事刻不容缓, 则莫如行” 。他说:“乃以学为急, 行为缓 , 亦但为全未理会者言尔。 实则学之弗能 ,则急须辨;问之弗知,则急须思;思之弗得, 则又须学;辨之弗明 , 仍须问;行之弗笃 , 则当更以学问思辨养其力 。而方学问思辨之时 , 遇着当行 ,便应去行。 学之本义,必以实践为主 。王夫之认为 , “以学为急, 行为缓”,是全然不能理会知行关系。王夫之不否认知对行的理性意义 ,所谓“诚意以下至平天下 ,亦无不有知” , “要以行者听乎知 , 而其知也愈广大愈精微, 而行之合辙者愈高明愈博厚”,“行之弗笃, 则当更以学问思辨养其力”,都是充分肯定知对行的作用。但是,所谓“学问思辨”,包括学问思辨之对象 ,也包括实施学问思辨之实践主体。所以 ,归根结底 ,刻不容缓莫如行。 四是至善之理,莫在于行。 “明德新民止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儒家伦理的基本纲领。王夫之引入行范畴讨论止于至善, 强调止于至善不但是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 ,更重要的是躬行实践 。他说: 修身为本, 格物为始, 平天下为终, 其善乃至。 必至于是,不半途而废也。至善之理得于己 ,俟行而已。于内有主,于外不疑, 条理既得, 唯在决行之而已矣。行斯得矣。 君子之道非天地自然之道, 而有其实事矣。 认为“止于至善”从始至终都依赖于行。朱熹理解为心知 , 王夫之则理解为行事 。至善之理,莫在于行,这就是王夫之知行思想的切要处。 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列强环视。认真理解并合理利用王夫之知行观,有利于指导学习强国、科学救囯的新时代伟大社会实践,使中华民族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列。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