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汉族,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罗洪先与《醒世歌》左春房赞善。被罢归后,终日著书讲学。卒后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访黄门祝咏于衡阳,携门人王托等游南岳。留下“祝咏追念庵”“状元松”等佳话。 四书之一的《大学》,顾名思义即“成为大人之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洗刷去掉蒙在本来明白如镜的善心上的灰尘,恢复本真。“明明德”,两个“明”字,前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什么是光明?王船山有非常形象的解释,光与明不是一回事,光是外景,如火,光而不明;明是内景,如镜,明而不光。圣贤论道,强调的是内在的“明”,而不是外在的“光”。明朝著名的状元、王阳明的弟子罗念庵的相关故事,就是船山用来批评明德修身不足的一个例子。
船山《俟解》一书中,入木三分刻画、剖析罗念庵的形象。罗念庵得到报帖得知自己中状元的当天,竟然照常背了一袋米去附近一个乡村小寺庙讲学。一时大家都为他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的风度叫座。但船山一针见血:表面上看,罗状元把名位看得比传学轻,但其实,罗状元并非如此,你第二天就又要去面君,这一天不做好应答皇帝的准备,至少在家静静打点行李,这正是你内心不明、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清的表现。一个妇人在丈夫第二天要远行之时,还知道连夜做好准备,何况心中有抱负的君子?可见罗状元的洒脱是装出来的,是为了博得流俗惊叹、拥有更大的面子上的光彩,而他内心的镜子早已蒙尘,不能返照良知。船山认为考取状元,只是光,无关明。事实上正是如此。史料记载,罗念庵中状元后,不觉常有喜色,他夫人问他:“状元几年一个?”念庵回答:“三年一个。”夫人不理解,揶揄说:“若这样,国家也不靠你一个状元,为何欢喜那么久?”念庵自言自语说:“十年来,我没法将状元二字从胸中驱赶走。”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