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船山论文 >

王夫之为什么要写《识小录》

时间:2017-10-22 16:34来源:转发 作者:落霞 点击:
对于历史上其他人所撰写的《识小录》,限于篇幅,我们统统忽略。我们先设问一下,王夫之为何要写《识小录》? 康熙二十八年,是公元1689年,这年,王夫之七十一岁了,基于四书五经所作诸如《稗疏》、《训义》之类文稿,此时,已经全部完成;他的易学、史学所
        对于历史上其他人所撰写的《识小录》,限于篇幅,我们统统忽略。我们先设问一下,王夫之为何要写《识小录》?
 
   康熙二十八年,是公元1689年,这年,王夫之七十一岁了,基于四书五经所作诸如《稗疏》、《训义》之类文稿,此时,已经全部完成;他的易学、史学所作的分类书稿已经完备;诗文集也都完成了详细分类并审定完毕。应该说,王夫之欲意完成的人生“三不朽”之“立言”的心愿,已经实现,但他总觉得还有心事未了。
 
        经由近三十年的观察,王夫之发现:能代表华夏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官场礼节,以及大明朝的一些官场规制,及习俗、传统,随着时间推移,有可能被新组成士族群体逐渐遗忘,或者,干脆说,被满人主政的清廷有意无意地抛弃了。在几乎是不间断的咳喘之中,不顾家眷门人的反对,王夫之将又一次拿起笔。
 
        到这年为止,始终坚持前朝遗民身份的王夫之,生活在他满怀抵触情绪的大清朝里,算来已是二十八个年头了。先声明,笔者在此没算错时日,我们不能用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大明皇帝吊死眉山的那个顺治元年(1644年)作为数据统计的前点,我不愿让在九泉之下的王夫之闹心,因为,直到康熙元年之前,即1662年,先生四十四岁时,还有一个南明皇帝,即明桂王的存在。即便如此,逝去的二十七个年头,就一个短暂生命个体而言,真的是有些漫长。
 
        二十七年前,明桂王被他的同胞,汉人王爷吴三桂勒死,南明纪年的“永历”年号,尽管被王夫之依依不舍地坚持着,到此不得不打住了,王夫之悲痛欲绝;这年,他那烽烟之中的生死情缘,第二任妻子郑氏,也在悲号死于乱兵之胞弟的哭泣声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双重打击之下,王夫之眼里只有枯枝败叶,他躲进荒山僻岭,蜗居在一所临时搭建草棚里,他管这个草棚叫“败叶庐”。
 
        直到两年后,即康熙三年,王夫之才从明朝覆灭,娇妻早逝悲伤中走出来。冬日,建在荒野里的败叶庐实在太冷,悲伤过度之人却有点儿麻木,到此时,突然有了冷得受不了的感觉。他打量这个世界,没发生什么变化!夏时山花盛开,照样浪漫;冬日白雪皑皑,大地依旧吐蕈。他知道,若不另扎草堂,寒风再起,肯定是死定了,于是他有了能够有效抵御一般风寒的新草堂,他把这个草堂称之为观生居。  
 
        根据自身亲临的一些经历,结合同僚的一些相关书信,王夫之撰写了《永历实录》,意图不让后世遗忘这段尽管短暂,而在他心里不可磨灭的南明历史;他与跟从者一起研讨《资治通鉴》里的历史成败故事,并以此为基础,写下了不朽史学著作《读通鉴论》,他想要为华夏民族的又一次沦陷总结历史教训;同时,他也在无声无息中观察满人统治下的市民心态。山间采茶女效仿满人服饰,纷纷足凳满洲靴的举动,深深刺痛了王夫之的心,他在《南岳采茶词》里叹到:“莫道风尘飞不到,鞠尖队队满洲靴”。村姑且如此,官场会如何?
 
        时间过得真快,王夫之显然是预感到了自己的一生,这梦想和磨难交织的一生,行将画上休止符。作为前朝遗老,为那个让自己为之心碎不已的大明朝,最后还能干点什么呢?于是,高龄衰病的王夫之,就有了这么一部叫《识小录》的杂记精品,尽管,《识小录》不太为后世之人所重视,但这分明是明史专家、那些基于大明朝历史而进行创作的作家、编剧,服装设计大师、华夏服饰演变的研究学者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可做工具书使用的专著。《识小录》之“小”,其内容涵盖面就有这么广泛,包括官场架构、礼仪服饰、饮食、教育制度,及人际交往等等,算是经验之谈吧。
 
        在《识小录.引》里,王夫之说:“‘识小’云者,不忍坠地也。”也许,就因了这么一句,让尚有古文典籍阅读障碍的船山学的同仁驻足,而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又太忙,结果是不释不译。
 
        为了本文的自然铺展,我不得不先试着诠释“识小”的完整含义,原本想卖一个关子,最后点题,此刻只得作罢,提前叙了。所谓“识小”,大意似指:把过去岁月里或可能被后世人们所遗忘的,一些无关大局的“小”记忆碎片整理归类,录写下来。“识”,音誌,同“誌”,意思是“记”,兼有记忆、记载之意;录,指录写。那么,“不忍坠地”又是何意?唐代诗人吴履垒有一首赏菊诗,内有名句:“坠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想想真可怜,残败的一朵菊花,或零落成泥,或枯干茎头。枯干总比做泥强,诗人以菊花自比,残败也罢,不忍就此坠地。唉,等着风化!
 
        以王夫之对自己一生的自信,对华夏民族日后会再次复兴的自信,让他无需无病呻吟,借物怜己,用过头行为去发泄,比如头顶雨伞,脚蹬木屐。在中华文明历史上,曾多次有过外夷入主中原的前例,但无一例外,其后会被后世的汉民族英雄大一统;他担心的是,大明朝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却实实在在,无时不刻体现华夏民族之官场志趣的小记忆,正悄声无息地,随着一些拖着金钱鼠尾而意气风华的汉人王爷,新汉人贵族、不惜岣嵝躯体而弃用自身文化,去迎合满人贵族奇风异俗而消失。他的“不忍坠地”,正是不忍心汉人士族,在外夷统治期间,因疏忽,就遗忘了自己区别于外夷的一些细节性小传统,这些“小”,是优是劣,到放在了其次。
 
        王夫之并不担心那些处于“大”层面的,较为笼统而原则性的东西会被满清放弃。满人政府再强势,既不敢、看来也没打算抛弃的,数千年来被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可以维系华夏民族始终的儒家治国理念,他们只会照例被华夏文化所同化,最后融合进去。历史的经验无数次验证了,这种观点不是神话。尽管,满人统治者,不过是在“沐猴而冠”《读通鉴论》之用语。,还有可能会给汉民族带来灭顶之灾。
 
        王夫之评论说:“大可冒,小不可假。”什么意思:“大”,可能被人冒用;“小”,则有人会说:“恶用此哉?”王夫之文中所罗列的这小“小”,不重要到以至于没有人屑于去以假充真。因此,他写到:“所甚忧者,小之坠也,几希之绝也。”于是,他引陶潜氏之说辞:“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以表达撰写此章的终极目的:华夏子民在清朝,该干嘛干嘛,只别忘本。
 
        王夫之认为:“小”虽小,但“无小非大”,没有小,何以为大?“识小”之小,只要不被遗忘,不失传,因此而可为汉人复兴之本。
(责任编辑:燕子)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