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评论老子的哲学著作。清初王夫之著。 【作者简介】 王夫之(1619年-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汉族,衡州府城南王衙坪(今衡阳市雁峰区)人。世界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之一,为湖湘文化的精神源头,与黑格尔并称东西方哲学双子星座、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之作。 【书籍简介】 写成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十一年(1672)重订此书。翌年为其友人唐端笏携去,毁于火灾。现存本是其子王啗所藏的旧本。作者著此书是三十七岁,从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思想渐臻成熟的过程。 《老子衍》认为,历来对老子哲学的解释和发挥都有偏颇,或是“强儒以合道,则诬儒”,或是“强道以合释,则诬道”(《自序》)。提出对《老子》及诸家注释要“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同上)。意思是说要深入其内部,袭取其有用的思想资料,暴露其依恃的根据,指出其瑕疵。对《老子》哲学思想的瑕疵,作者指出:“天下之言道者,激俗而故反之则不公,偶见而乐持之则不经,凿慧而数扬之则不祥。三者之失,老子兼之矣。”(同上)认为《老子》的哲学失之于偏激,固执偶然见到的东西,穿凿附会。 批评《老子》离物而言道,提出了“物与道为体,而物即道也”的观点,否认了有离开物而独立存在的道,道是物之道,即物质世界运动过程之道。这一思想后来在《周易外传》等著作中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也反对《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说:“道含万物,而入万物,方往方来,蜿嬗希微,固不穷已。乃当其排之而来则有,当其引之而去,则托于无以生有,而可名为无。”这里把“有”解释为原来没有的东西(无)产生了,把“无”解释为原来存在的东西(有)消逝了。因此,通“有”和“无”是指具体事物的产生和消逝。 在动和静的关系上,批评《老子》把动复归于静的思想,发展了它“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静与动,则动可名为静。可名为静,静亦乐得而归之。所谓守静笃者,此也。动与静,则静可名为动。可名为动,静与周旋而不死。所谓反者道之动者,此也。”认为动静是互相包含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静可名为动”,“动可名为静”,把动与静看作是统一的。 批评《老子》“不出户而知天下”。“物授我知”,认为知识是接触外物而获得的,“天下岂有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者哉!” 认为《老子》排斥竞争、物质欲望,崇尚自然质朴的小国寡民社会,是不足取的,“争未必起于尚贤,盗未必因于难得之货,必未必乱于见可欲”。 【版本】 收入《船山遗书》。1962年中华书局整理标点后,与《庄子通》合编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