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情况介绍 明诗选评本,八卷,清王夫之编选。 一、编选者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三大学者。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明亡后,清顺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阻击清军南下,战败退肇庆,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对王化澄,几陷大狱。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没,式耜殉难,乃决心隐遁。辗转湘西以及郴、永、涟、邵间,窜身瑶洞,伏处深山,后回到家乡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人称“湘西草堂”,在此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三十三岁以后就开始“栖伏林谷,随地托迹”,甚至变姓名为瑶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恳著述,垂四十年,得“完发以终”。这是一个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二、编选体例 本集共选明诗家二百余人,诗歌一千余首。其中第一、二卷为乐府歌行,第三卷为四言诗,第四卷为五古,第五卷为五律,第六卷为七律,第七、八卷为五绝、七绝。 王夫之对入选诗歌多有简评,附于诗后。清钞本中均有作者小传,对入选作者有或多或少的介绍。 三、版本、流传及馆藏情况 王夫之著述中刊印最迟者即为他的几个诗歌选集,《明诗评选》亦其中之一。民国初年湖南船山学社始以所得之稿本,别为《古诗评选》、《唐诗评选》和《明诗评选》,以《船山古近体诗评选》总其名,排印成书,此即湖南浏阳刘人熙刻本,出版时间为民国六年(1917年)二月,版权页注明校印者为湖南官书报局,总发行所为湖南通志处。其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上海太平洋书店排印《船山遗书》,即据此本重印。 湖南图书馆有清初钞本数册,取而视之,其首页多有“湖南官书报局关防”之印,又于其中一册之末书一“抄”字,另外两册之末书一“重”字,盖即民国初年湖南船山学社始以所得之稿本。细查之,《明诗评选》少了第四、第七和第八卷。1996年2月,岳麓书社出版《船山全书》,《明诗评选》即以船山学社之印本为底本,并参阅上海太平洋书店之《船山遗书》,予以重印。 馆藏:《船山遗书》(民国本),清王夫之编,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湖南图书馆。 书目著录:《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大学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今据:《船山全书》(第十四册)排印本(岳麓书社1996年2月出版)。 本集编选述评 本集重点亦在表现和发挥编选者的诗学观点。王夫之论明代诗歌发展的过程,亦有“三变”之说。《明诗评选》之卷四云: 要以平情论之,北地天才自出公安下;六义之旨,亦堕一偏,不得如公安之大全。至引情动思,含深出显,分胫臂,立规宇,驱俗劣,安襟度,高出于竟陵者,不啻华族之视侩魁。此皇明诗体三变之定论也。乃以一代宗工论之,则三家者皆不足以相当。前如伯温、来仪、希哲、九逵,后如义仍,自足鼓吹四始;三家者岂横得誉,亦横得毁,如吴、越争霸,春秋之所必略,蜗角虚争,徒劳而已。 在王夫之所叙述的明代诗歌发展的线索上,“三变”的含义是一变为复古派,再变为公安派,最后变为竟陵派。然而,在王夫之的眼里,“乃以一代宗工论之,则三家者皆不足以相当”,“三家者岂横得誉,亦横得毁,如吴、越争霸,春秋之所必略,蜗角虚争,徒劳而已”,即三家均是小家,争来斗去,不过是徒劳而已。王夫之所推重的,是能够“鼓吹四始”的宗匠级人物,“前如伯温、来仪、希哲、九逵,后如义仍”。可见王夫之的明代诗歌史观和诸多选家的认识是很不相同的。 这样一来,在王夫之的眼里,明代诗歌的宗匠级人物,基本上也就是明初诸家了。《明诗评选》之卷四对明初诗人的创作评价道:“国初人不受唐宋纆棘,独出心手,直承风雅。”可见,王夫之认为明初诗人“不受唐宋纆棘,独出心手”的诗歌,反倒达到了“直承风雅”的实际效果。 是故刘基、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袁凯等人入选作品最多,王夫之认为:“五百余年除宋人烟雨而披青天,临白日,洪武诸公廓清之功大矣。”从这些话看来王夫之是否定宋诗的。当然这些符合明朝诗歌创作实际,明初明末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明代最高水平。 与此相反,对于明初以后各个流派(如“台阁体”、“茶陵派”、前、后“七子”、“竟陵派”)诗人的作品选得很少。如竟陵派中只选谭元春一首。卷四中透露了王夫之对明初以后各个流派创作的反感: 正、嘉以后,五言古体败裂已尽。于鳞云:“唐无五言古诗。”不知彼党人中更无一字,总由怒气嚣张,傲僻喭绞,假建安为护过之名,标风骨为大雅之迹,百年以还,愈趋愈下。乃至竟陵,尖陋俚劣之言,亦欲上参陶、谢。 王夫之把前、后“七子”的复古诗派和竟陵派骂得近乎是一无是处;所谓“百年以还,愈趋愈下”,亦间接包含了其他的各个诗派。 卷四中还略略解释了否定这些诗派的原因: 国初诗有直接魏晋者,有直接初唐者,后来苦为伪建安、伪高、岑、李、杜一种粗豪抹杀,故末流遂以伪元、白,伪建安、伪郊、岛承之,而泛滥无已,不可方物矣。 王夫之认为明初以后各个流派的摹拟之风乃是“苦为伪建安、伪高、岑、李、杜一种粗豪抹杀,故末流遂以伪元、白,伪建安、伪郊、岛承之”,从而“泛滥无已,不可方物矣”;而明初诗人因为“独出心手”,故无论是“直接魏晋者”还是“直接初唐者”,均能够“直承风雅”,作无“伪”之诗。 王夫之对于派别的反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夫之生活于明末,他认为明末各派之间的党同伐异之争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他们或雍容平板,或肤廓滑易,或冷峭深幽,都不符合王夫之的审美趣味。 既然对各个流派的诗歌没有兴趣,王夫之就多选独立于这些流派之外的诗人,如杨慎、徐渭、唐寅、祝允明、王穉登、汤显祖作品也较多,并对他们的诗歌予以赞赏。 再如卷六对杨慎诗歌的高度评价:“以古诗为近体者,唯太白间能之,尚有未纯处。至用修而水乳妙合,即谓之千古第一诗人可也。”王夫之杨慎“以古诗为近体”的创作水平超过了太白,达到“水乳妙合”的地步,并因此将杨慎推到了“千古第一诗人”的位置上。 如卷六对徐渭的诗歌称赞道:“目中无大历以下,正不规开、天。”对徐渭不随流俗的做法是相当赞赏的。 再如卷六对汤显祖诗歌的高度评价:“古今间别立一宗,大抵以古为主,今为辅。向令三谢作七言今体,必如此矣。”近乎将汤显祖推到宗师的地位上了。 从王夫之对这些不随流俗、保持个性的诗人的高度评价中,可以看到王夫之欣赏的是一种“独出心手”、不拘成法的诗歌。 特点之二是入选各家都经过编选者的改造。就以乐府歌行来说,入选的多是风流旖旎的作品,仿佛这些作者都是写齐梁初唐体的诗人,而把他们学杜、学盛唐或直接学汉魏乐府的作品一概摒之门外。例如高启选诗七十六首不可谓不多,可是其歌行一首不选,像《青邱子歌》、《金陵雨花台望大江》、《钓台歌》这些特别能代表高启个性的诗都不选,这样的高启肯定是残缺的,甚至是面目全非的。是本集之大缺点。 以上两个编选特点均体现了王夫之的诗学观点。自然,本集中的评语也表达了王夫之对诗歌的看法。如他重视某种诗歌体裁的开始时的作品,他说:“七言之制何所始?唐人七言何所祖?”他认为始于齐梁,如果“作七言而忌齐梁,犹作四言而忌《三百篇》,作五言忌《十九首》也。报本新始之义,胡豺獭之不如耳”。对于通俗的民歌、韵文,对于长庆体,王夫之简直是深恶痛绝,这反映文人士大夫的偏见。 《明诗评选》尽管选诗很多,实际上不能反映许多诗人的本来面貌,当然也不能表现明诗的面貌。因此,王夫之编选《明诗评选》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诗学观点。 入选情况说明 本集共有八卷。现对入选情况说明如下: 卷一乐府部分所选诗人为:朱诚泳、刘基、杨维桢、郭奎、刘炳、袁凯、高启、黄肃、贝琼、孙贲、解缙、胡俨、王恭、石珤、唐寅、祝允明、薛蕙、杨慎、沈明臣、王逢年、于慎行、赵南星、袁宏道、陈子龙、李雯、顾开雍、释宗泐、朱氏。 卷二歌行部分所选诗人为:刘基、杨维桢、刘炳、张审、陈秀民、高启、孙炎、詹同、贝琼、孙贲、唐寅、祝允明、徐祯卿、蔡羽、杨慎、黄佐、顾梦圭、吴子孝、屠隆、王穉登、沈明臣、朱阳仲、张元凯、赵贞吉、朱器封、徐渭、汤显祖、李蓑、尹嘉宝、曹学佺、柳应芳、程嘉燧、蒋鸣玉、顾恺雍、德祥。 卷三四言部分所选诗人为:刘基、唐之淳、石珤、唐寅、陈第、曹动。 卷四五言古部分所选诗人为:刘基、刘琏、刘璟、王选逢、杨维桢、倪瓒、周砥、马选治、郭奎、刘炳、陈基、陈秀民、朱芾、袁凯、高启、张羽、徐贲、宋濂、黄肃、胡翰、贝琼、钱宰、许继、方孝孺、张宇初、王偁、刘球、王守仁、石珤、桑悦、唐寅、祝允明、蔡羽、王宠、李梦阳、薛蕙、杨慎、王韦、高叔嗣、黄佐、孔天胤、周复俊、皇甫涍、皇甫濂、蔡汝楠、梁有誉、王登、张元凯、陈第、赵南星、徐渭、汤显祖、冯梦祯、袁中道、梅鼎祚、归子慕、曹学佺、刘荣嗣、归昌世、唐时升、文震孟、黄淳耀、道衍、德祥。 卷五五言律部分所选诗人为:潘定王、刘基、刘琏、王逢、倪瓒、周砥、马治、刘西村、郭奎、刘炳、张某、袁凯、高启、张羽、徐贲、陶安、宋濂、詹同、贝琼、陶宗仪、刘仔肩、许继、林鸿、李德、方孝孺、张宇初、王恭、李祯、李东阳、林俊、杨荣、杭淮、陈献章、祝允明、文征明、蔡羽、李梦阳、黄省曾、何景明、薛蕙、至、郑善夫、傅汝舟、顾璘、王韦、陈沂、杨慎、高叔嗣、张治、黄佐、孔天胤、田顼、陆采、顾梦圭、包节、张祥鸢、方弘静、皇甫冲、皇甫涍、皇甫汸、皇甫濂、徐繗、蔡汝楠、王廷斡、吴子孝、李攀龙、屠隆、朱曰藩、金参、王穉登、刘凤、周天球、沈明臣、潘纬、王伯稠、张元凯、童珮、夏言、于慎行、朱硕动、徐渭、冯梦祯、朱长春、王一鸣、袁中道、梅鼎祚、董应举、石沆、盛鸣世、王野、藏懋循、曹学佺、陈继儒、谢肇淛、王思任、唐时升、范景文、释宗泐、德清、洪恩、慧秀、王微。 卷六七言律部分所选诗人为:潘定王、刘基、刘鹿、王逢、王冕、杨维桢、张昱、顾德辉、倪瓒、周砥、刘炳、吴哲、袁凯、高启、杨基、徐贲、贝琼、孙贲、李祯、张和、郭文、李东阳、乔宇、周用、石珤、邵宝、储巏、唐寅、祝允明、文征明、蔡羽、王宠、郑善夫、王逢元、陈沂、杨慎、张含、高叔嗣、黄佐、田汝成、蔡汝楠、梁有誉、王世懋、屠隆、朱曰藩、黄姬水、王穉登、曹子念、张凤翼、王逢年、张元凯、童佩、严嵩、戚继光、于慎行、朱器封、徐渭、汤显祖、袁宏道、袁中道、王衡、曹学佺、柳应芳、刘荣嗣、程嘉燧、于鉴之、倪元璐、廖孔说、朱隗、法聚、洪恩、卢大雅。 卷七五言绝部分所选诗人为:刘基、刘琏、王摄、杨维桢、张昱、袁凯、高启、杨士奇、李东阳、石珤、李梦阳、黄省曾、程诰、薛蕙、杨慎、高叔嗣、陆粲、李攀龙、宗臣、梁有誉、王世贞、沈明臣、朱青城、朱珵圻、汤显祖、李衮、袁宏道、梅蕃祚、曹学佺、谭元春、陈继儒、张于垒、选大香、董氏、陆氏。 卷八七言绝部分所选诗人为:宁献王、周渖王、秦简王、蜀成王、肃靖王、刘基、刘琏、王逢、王冕、杨维桢、张昱、虞堪、郭奎、王澤、叶顒、袁凯、汪广洋、宋濂、詹同、贝琼、刘涣、孙贲、王佐、赵介、龚诩、解缙、杨士奇、张宇初、罗佑、李东阳、谢铎、张泰、陆釴、张弼、石珤、祝允明、蔡羽、汤珍、郑善夫、殷云霄、王韦、蒋山卿、杨慎、木公、李汎、罗洪先、黄佐、陆粲、皇甫涍、蔡汝楠、孙七政、李攀龙、梁有誉、屠隆、朱曰藩、黄姬水、王穉登、曹子念、刘凤、沈明臣、王伯稠、朱阳仲、严嵩、夏言、赵贞吉、冯琦、朱多、徐渭、汤显祖、孙承恩、黄辉、袁宏道、袁中道、公鼐、王志坚、尹嘉宝、石沆、曹学佺、陈继儒、刘荣嗣、程嘉燧、廖孔说、倪元璐、董斯张、顾开雍、沈自然、来复、廷俊、傅慧、张妙净、桃花仕女、徐居正。 现从作者的活动时间、籍贯分布、身份状况和诗歌篇数这几个方面对入选者情况介绍如下: 一、入选者的活动时间: 活动时间 诗人数 洪武 54 建文 12 永乐 10 洪熙 6 宣德 9 正统 14 景泰 9 天顺 12 成化 32 弘治 44 正德 49 嘉靖 74 隆庆 25 万历 47 泰昌 19 天启 19 崇祯 19 不详 59 二、入选者的籍贯分布及诗歌篇数: 地方 诗人数 所占百分比 诗诗歌篇数 所占百分比 江苏 65 28.89% 293 26.14% 浙江 35 15.56% 272 24.26% 山东 8 3.56% 25 2.23% 广东 6 2.67% 44 3.93% 福建 13 5.78% 45 4.01% 上海 13 5.78% 40 3.57% 河南 3 1.33% 43 3.84% 安徽 15 6.67% 31 2.77% 江西 17 7.56% 130 11.60% 四川 5 2.22% 48 4.28% 山西 3 1.33% 26 2.32% 湖南 2 0.89% 19 1.69% 陕西 1 0.44% 2 0.18% 甘肃 1 0.44% 8 0.71% 湖北 4 1.78% 26 2.32% 北京 1 0.44% 1 0.09% 云南 1 0.44% 4 0.36% 朝鲜 1 0.44% 1 0.09% 不详 41 18.22% 63 5.54% 总计诗歌225人,1121首。 三、入选者的身份状况: 身份状况 诗人数 所占百分比 官员 126 56.00% 布衣文人 28 12.44% 僧人 12 5.33% 道士 4 2.86% 女性 4 2.86% 不详 51 22.67% 参 考 文 献 1、清王夫之编《明诗评选》,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出版的《船山全书》(第十四册)排印本。 2、王学泰《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3、陈文新《明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朱易安《中国诗学史》(明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6、刘诚《中国诗学史》(清代卷),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年版。 7、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战立忠《船山历代诗歌评选时间考辨》,《船山学刊》2004年4 期。 9、涂波《论王夫之选集批评》,《江西师大学报》2005年4期。 10、董林《王夫之与明代诗歌》,《船山学刊》2006年2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