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读三国演义 , 对诸葛公经世之才 , 忠君之心 , 无不钦佩 , 但对诸葛公不听魏延 " 请从子午谷 , 直捣长安 " 的建议 , 而致使先主隆中决策尚未实现 , 更不能为汉朝中兴 , 而立千秋之功表示遗憾。 70 年代 , 我始读家藏船山史论清稿 , 亦知诸葛公之所以不听魏延的建议等问题 , 恍然自悟。今又拜读 1986 年船山学报第 1 期胡刚、唐择映二位先生著《王夫之论诸葛亮》,第 2 期夏剑钦先生著《也谈王夫之论诸葛亮》。1987 年第 2 期龚鹏九先生著《关于王夫之论诸葛亮两文评议》。对王夫之论诸葛亮的君臣关系、马谩失守街亭、培育人才、留魏延断后等得失之研究持之有故 , 但对诸葛公不听魏延“请从子午谷 , 直捣长安”的建议 , 尚未作具体说明。
胡、唐文认为“诸葛亮不昕魏延‘请从子午谷 , 直捣长安 ' 的建议是由于诸葛亮认为 , 不如安从坦道 , 可以平取陇右 , 十全必克而无虞 , 遂不用魏延之计 , 诸葛亮之所以不听魏延之计 , 固然由于他做事谨慎 , 不敢冒险 , 但主要的原因在于对魏延抱有成见 , 以为雄猜难御 , 由是魏延常谓亮为怯 , 故恨己才用之不尽 , 而后来诸葛亮西出祁山 , 未能攻魏 , 然更无以服魏延之心 , 而贻之怨怒”。夏文则认为“表面上看来是诸葛亮做事谨慎 , 不敢冒险 , 似乎真的失去了一次直捣长安的良机吗 ? 诸葛公是不是真正 不理会这样的良机呢 ? 我认为这里实际上是有诸葛亮不便喻人的 苦衷”。龚文则 " 认为夏文的分析确切 , 与当时史实和王夫之论述的原因相符 " 。
我虽同意夏、龚二文的分析 , 但对诸葛公不听魏延 " 请丛子 午谷 , 直捣长安 " 的建议之所以然 , 本文想作如下补充。我们大家 都知道先主采纳诸葛公隆中决策 , 而置身于刘表 , 然后“东联吴 越 , 北拒曹操 ”, 与吴于赤壁共同战胜曹操 , 以荆州为根据地 , 西 取巴蜀 , 又平定汉中地 , 如是建立蜀汉的封建统治集团 , 形成三 国鼎立的新局面 , 初步实现定三分隆中决策 , 我认为未尝不是正确的。
蜀汉政权建立后 , 诸葛公又为了一心一意谋取中原 , 在南缸 中 , 采取马理 " 攻心为上 , 攻城为下 , 心战为上 , 兵战为下 " 的建议 , 而七擒孟获 , 故南蛮在诸葛公之世亦未尝作过乱。为什么于此后 , 他未命一上将将兵出宛洛,已又不统兵出秦川,而率孤旅之师出祁山呢 ? 这是因为孙权以先主西取巴蜀和汉中 , 而不思 归还其荆州 , 多次派员到西川索取 , 都不能达到目的 , 故常怀恨 于心。于此时关公对诸葛公所主张的 " 东联吴越 , 北拒曹操 " 的 战略方针不能理解 , 同时能理解这一方针的吴国的大将鲁子敬叉 已谢世了。孙权亦不能审时度势 , 采取“联曹抗蜀”的战略政策 , 派 吕蒙袭取荆州 , 导致关公直取襄阳而戚惊华夏 , 亦不能攻克羹 城 , 使荆州失守 , 关公父子于麦城遇害 , 张飞又被部卒杀害。此 时而先主不以匡扶汉室为重 , 以其私忿 , 不昕大臣的劝阻 , 统大 军七十五万御驾亲征 , 导致挽亭惨败 , 于是诸葛公所制定的 " 东 联吴越 , 北拒曹操 " 的战略方针 , 已从根本上遭到破坏。诚如王 夫之所说 " 迨乎关公启衅于吴 , 先主忿争而败 , 吴交不固 , 仲谋已老,宛洛之师不能复出 , 公乃率孤旅以响秦川,事难而心苦矣 ", 此其一者也。
彝林之战后 , 关、张、赵、马、黄五虎大将相继谢世 , 于此 时 , 从军事指挥能力来看 , 只有姜维还能继承他的事业 , 魏延之 武功虽仅次于五虎大将 , 但考虑到他非忠君之臣 , 不可大用 , 而且还虑及在短期之内 , 还有不少国家栋梁相继而亡。诸葛公认为 虽谴邓芝与吴修好 , 但国家已取於民穷兵疲 , 根基巳坏 , 一时不可复 兴。而且目睹后主早就亲小人 , 远君子 , 非有恢复中原之志 , 更无中兴之才 .且魏有天下二分之一 , 兵精粮足 , 贤能者众多 , 又 能争相辅佐 , 魏主又能用贤 , 已形成国富民强的局面。从军事实 力来看 , 蜀汉已不足与魏相比 , 岂可以蜀汉一州之智力、人力、 物力、与中原争天下 , 诚难取胜者也。这一情况 , 诸葛公在出师 表中就明显说明 _ 自臣到汉中 , 中间数年耳 , 然丧赵云、阳群、 阎芝、丁立、自寿、刘部、邓铜等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 突前、 宾吏、青曼、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 皆数十年之内 , 纠合四方之 精锐 , 非一州之所有 , 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 , 当何以图敌 " 。 诸葛公目睹蜀汉幼主暗弱 , 后继元人 , 实力不足的形势,焉能听从魏延之计 , 而改变 " 以攻为守 " 的战略方针 , 来保蜀汉政权 , 此其二者也 .
诸葛公于此时 , 以规划全局为重 , 而审时度势 , 视蜀汉所取 之实力 , 不能取胜于魏 , 认为魏延之建议 , 虽能冒险率军突过 , 或平定咸阳以西诸郡 , 也无实力长期据守 , 且长安城固不易攻 破 , 魏军守将待援军至 , 亦会大举反攻 , 而蜀汉又以粮草军械不 继 ., 何以拒敌 , 如是岂不有损于国家吗 ? 且诸葛公受先主托孤之 重 , 以匡扶汉室为己任 , 焉能听从魏延之言 , 而出此险途呢 ? 所 以王夫之说 " 而公谋之数年 , 奋起一朝 , 岂不审于此哉 , 果畏其危也 , 则何如元出而免于疲民邪 , 夫公固有全局于胸中 , 知魏 之不可旦夕亡 , 而后主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 , 其出师北伐 , 攻 也 , 将以为守焉耳。 " 在这种情况下 , 诸葛公于不得已才改变始 与先主隆中决策 , 既不命一上将将兵出宛洛 , 己又不率兵出秦川,而以孤率之师据祁山 , 以防魏军人侵。因祁山乃蜀汉之门 户 , 魏军不能越天水、南安、武都、阴平 , 以攻蜀之北 , 也不能 绕道而攻蜀之西 , 如此魏军入侵则可以守 , 一旦天下有变 , 又可以由此以图中原。诚如王夫之所说 " 公之始为先主革曰 , 天下有变 , 命将出宛洛 , 自响秦川,惟直指长安则与宛洛之师相应,若西出陇右 , 则与宛洛相去千里之外 , 首尾继绝而不知,以是知祁山之师 , 非公初意 , 主暗而敌强 , 改图以为保蜀之计耳,公盖有不得已焉者 , 特未一一与魏延辈语也。 " 这说明诸葛公之所以六出祁山之用意 , 明以为攻 , 实以为守 , 此其三者也。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 , 足以说明诸葛公不听魏延 " 请从子午谷 , 直捣长安 " 的建议不可以喻人之苦衷之所以然也, 也意味着两千年人民对此所叹 , 作了正确的回答。诚如诸葛公曾在出师表中言及 " 臣鞠躬尽碎,死而后已 , 至于成败利饨 , 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也说明诸葛公对当时的形势 , 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早已了如指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