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征文 >

【彭玉麟诞辰】彭立华:我的叔太公彭玉麟

时间:2016-09-13 19:46来源:船山文化研究会南岳分会 作者:彭立华 点击: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是我的叔太公,我们衡阳市衡阳县渣江彭氏显明公嗣下第十五代兆字辈嗣孙。 叔太公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
    
  彭玉麟(1816年-1890年),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是我的叔太公,我们衡阳市衡阳县渣江彭氏显明公嗣下第十五代“兆”字辈嗣孙。
  叔太公是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长江巡阅使,钦差大臣。
  叔太公一生清廉,六辞高官,浩气凛然,可又功勋卓著,才华横溢,用情专注,诗画绝伦。可他老人家对教育,尤其家庭教育更是独树一帜。我认为,叔太公所力倡力行的以清廉著称的家庭教育实为民族文化教育之本。基于这个动机,我不顾才疏学浅,写这篇习作。
  我去年才有幸读到李金旺先生主编的《彭玉麟家书》,作为玉麟公的家族后裔,实感遗憾。就我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的实践经验,对玉麟公的家庭教育深有感触。恰好受船山文化研究会衡阳县研究室的邀约,更加奠定了把读叔太公家书的心得写下来的决心,与大家分享。叔太公的教育理念,尤其家庭教育的实施方法,堪称独树一帜,我总结出来有以下几方面的独到之处。
  首先,他用自己一生的清廉、俭朴教育着家人。
  叔太公一生清廉、俭朴的品德在近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叔太公在给其弟的家书中写道:“崇俭是我一生的长处,非夸语;不贪亦是我一生的长处,非夸语。忆余受不次之擢,十余年来,任知府,擢巡抚,由提督补侍郎,未尝营一瓦之覆,一亩之殖;受伤积劳,未尝请一日之假;终年于风涛矢石之中,未尝移居岸上,以求一人之安。虽膺荣赏,自顾才秽,未尝肯滥竽莅任;应领收之俸给及一切饷银,未尝侵蚀丝毫,未尝置一新袍。敵衣草履,御之而心气舒泰,中怀澄然五澤,可以咎彻天地,俯仰无愧怍。是以历劝家中,率以余为法,以戒奢侈崇俭实,戒贪欲崇廉义为要义,不可妄利一衣,妄用一钱也。”
  叔太公把“崇俭”、“不贪”作为一生的长处,同时也把这个长处作为教育家人的楷模。他回忆自己十余年来,先后被提拔任命为知府、巡抚、提督、侍郎之后,没有买一间房子,没买一亩田产,自己积劳成疾,战争中受伤,都没有请假上岸休息一天。虽然获得了荣膺的赏赐,却认为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居功自傲,把上面赏赐的金银物品,全部捐作军务开支。自己没有使用一丝一毫,没有买一件新袍。自己穿着旧衣草鞋,感觉心清舒坦,问心无愧。
  并且要求家人要以他为榜样,戒除奢侈,崇尚节俭,戒除贪欲,崇尚清廉,仗义作为,不乱花钱。
  叔太公在给他叔父的家书中写道:“从来带兵之官,辄多克扣军粮,私肥囊嚢,近世何尝免得?侄深愧不能禁人之不取,但求我身勿犯。部下虽皆听命,一军欢恰,奈僚属中似不少内疚者,辄以意风示之,谓仰答圣恩,俯蓄士勇,要本良心做事。军中有时因官俸艰窘者,焦思苦虑,形槁神瘠,辄怒焉忧之,偕以私禄瞻彼家中。若向民间筹饷,当大乱后疮痍未平,怎能说得出口?以重苦百姓,有丝毫妄取,便增极大罪过,近来不寄家用,即为此故。”
  叔太公一生做了那么大的官,把自己得到的奖赏都奉献出去作为公费使用,不但自己没有花一分钱,连自己家人都没有花一分钱。
  他明知有的军官克扣军饷,他无法管理,但他保证自己不犯。自己的下属有的因家庭经济困难需要救急,他也不肯向百姓征筹,他知道因为战乱,老百姓更苦,他只有将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资助下属。所以才没有钱寄回家里使用。于是写信向家里说明,表示歉意。
  叔太公把自己的清廉正气、无私奉献、洁身自好、爱护下属的理念灌输给家人,要求家人和他一样清廉、节俭,这种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对家人的教育,是何等的伟大啊!
  其次,他用兴办教育、救济相邻的济世之策影响着族人。
  他用自己节俭下来的钱兴办家乡教育,救济贫困的乡亲族人,用自己的行为典范教育着族人。
  衡阳县志记载:彭玉麟关心教育,注重培养人才,他在衡阳减免一些税收,开办学校,广印书籍,奏请增加秀才和举人录取名额。为此,每年从用于军饷的盐税中提取白银10万两扩充湖南(即湘南)教育经费。
  叔太公在给他叔叔的家书中写道:“前寄白银四千两,乃攻克田镇时,帅营所犒赏。侄思此银,都从头颅血肉丛中取得来,于心不安,想家乡多苦百姓,苦亲戚,正好将此银子行些方便,亦一乐也。彭城老伯母,苦节五十年,族中无贤子,侄可以靠傍,侄意按月赡养之。……吾觉乡里间,唯侄显达,人皆穷苦,是天之待侄独厚,或者天非待侄独厚,把许多人福命完全归我,要我去代他方便,所以想村中塾师多是冬烘头脑,没个博学鸿儒来启蒙慵俗,想请五舅屈尊,把一般孩子好好教导,替吾乡造就几个人才,便是替国家增若干元气。可从四千两银子中分拨若干,作为兴学之用。至于家祠春祀之奉,侄已着彭忠带呈。”
  叔太公此封家书中明显包含几层意思:一是:银两来自战争所得,不想据为己有,于是想到救济百姓和兴办教育。二是:觉得自己做官有钱了,可家乡百姓及族人都还很穷苦,需要接济帮助。三是:家乡的私塾先生有些迂腐,要为家乡培养人才,还是要兴办教育,要请博学多才的五舅来亲自任教,为国家多培养一些有用之才。四是:从四千两银子中拨出一些用于办教育。
  叔太公把兴办教育和对国家缺乏人才之忧,直接灌输于家人,并且请求家人代为实施自己的理想,甚至救济贫困的孤寡老人这样的优秀品德,也直接由家人代为实施,这些良好的品德行为,不仅彰显着叔太公本人忧国忧民的民族大义,也直接教育了家乡族人与他一样具有爱心,尊重和保护弱者,具有民族忧患意识,真是一本良好的现实版家庭教材啊。
  再次,叔太公用终生学习的立身之本典范于家人。
  他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教育家人活到老学到老,军务再忙也不忘给家里写信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
  叔太公在军中为官,也时刻不忘加强自身学习,而且不忘写信向母亲报告学习情况。
  叔太公在给他母亲的书信中写道:“梅花深处,夜读弥欢,天降雪,几乎人境,乃有洛川高咎经翩具莅止,空山罄咳,相见恨晚。咎经问科名已凭否?曰:潦倒一生,愧无寸进。彼乃痛诋科场宦官之丑,专以迎合己意为进退,而无真是非。且谓以君雄迈韋卓之文,犹作韫椟之璧,沉渊之谋,使人生憾。男闻言,笃觉汗流之浃背耳。自陈不敵效庸俗之有傲气,衣襟未肻便骂试官,宁反求诸己,力戒自满焉。咎经深许吾言,但谓禄仕不远而退。此人来得奇特,男窃疑之。”
  另一封给母亲的信中写道:“习静之后,颇有所得,觉万世空寂,此心转觉安定,外欲不侵,外魔不入,于一生罪过历历不爽,立意锐改,磨其垢污,而嚼然,而焕然。眼前境地,一例清凉,如释重负然。窥事事理咎,读书书义透,可谓说心退藏,极静中之真乐者矣。”
  叔太公虽身处军营,公务繁忙,却还能把自己读书学习,与人聊天所得到的启发,平日修心养性所得到的感悟,一一告知母亲。可见,叔太公的终身学习,不断感悟,忠义孝顺,既是他自身的优良品行,也是他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表现来教育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家教典范。
  最后,叔太公以持之有恒的学习风格训诫于家人。
  叔太公虽身在军营,却不忘管着家人的学习情况。
  他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读书需有恒心,切勿得新厌故。可将每月功课写咎告我,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点经几卷,点史几卷,须详细勿漏,则我心欢喜也。写字每晨至少须临帖百字。自五月初一起,天气渐热,早起为佳,早起一小时,便多学一分。晨气清,神态亦清,此时做事,处处易得天籁。吾家本诗礼门阀,岂容有不肖之子。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十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虽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咎日可补;亦不肯以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要汝将余方法试习之,牢记‘有恒’两字,则陶侃运壁何为?可以悟。望汝刻刻留心。”
  叔太公教育儿子读书要有恒心,不能喜新厌旧,要每月报告详细的学习情况,并且要求早起练字,不能拖拉,不能补数,要坚持当天事情当天完成,要用陶侃运砖的故事时刻提醒自己。
  可见,叔太公对家人的学习情况了解的细致入微,而且要求非常严格。
  叔太公的家书中,对家人进行教育的言语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我还只是略读了几篇而已,一代高官、清官、军政奇才,对教育如此看重,对家人的要求如此严厉,可敬可佩。
  展望今天,我们是如何教育后代的,我们是如何教育家人的,尤其,我们的一些官员是如何对待为官、立身、施教的,值得深刻反思啊!
  本文许多观点或许仅为蛙见,求异见共勉!
                           渣江彭氏第十八代嗣孙彭立华

 
(责任编辑:相天)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3)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