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征文 >

今日蒸阳第274期副刊电子版

时间:2015-08-28 11:36来源:今日蒸阳副刊部 作者:今日蒸阳副刊部 点击:

 
入秋读大师
                                           丁顶
       
入秋了,外面刮着风,天气也随着渐渐转凉,提到秋,正如作家卢隐所说“谁都不免有一种凄迷哀凉的色调浮上心头”然而,我也不例外,这种凄迷哀凉的色调和秋风过后过滤出纯净的空气,让我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幽静,一种心灵的寄托。
     天空是如此的可爱,久久天晴,终将是迎来了一场秋雨,淅沥的雨点,落在身上着实还有些凉快。
    前不久和一个老朋友通了一次电话,他说,好久没见你发表文章了?我回答说,是的。近半年来我的确很少写文字,即便是有写,也只是工作需要写了几篇短稿,而最终除工作外,所记录文字未敢发表。
      国学大师,黄侃有言,“三十不发文,五十不著书 ”,大师治学严谨精神让我有些惭愧,实在汗颜。随着自己的年龄和阅历的增加,看着自己近几年在网络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顿时觉得有些后悔,那些文字终究还是太过青涩。只怪上学那会,文史课上不大认真,总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看书学习时也只不过是蜻蜓点水,一曝十寒,以至于现在不学无术,胸无点墨。想想那时都觉得惭愧,枉费老师当年的谆谆教诲,父母的热心期盼。
    前些日子,闲的发慌,在看《民国大师美文录》,书中有我学过的鲁迅的《藤野先生》、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背影》,也有我没学过的徐志摩的《我知道的康桥》、李大钊的《今》以及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章,而这些文章我之前大多是不怎么了解的。现在参加工作后,闲暇之余,拜读了大师们在那个军阀混战,烽火连天,新旧文化交替,帝国主义和民族矛盾尖锐的年代所记录的文字,内心是热血沸腾,不免也有些激动,一时间对大师们佩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读过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石评梅、林徽因等大师的名篇后,不得不赞叹大师们文章写的行云流水,笔扫千军,妙趣横生,拍案叫绝。其中一些语文课上曾学过文章现在再次品读,则是别有一番滋味,自然是对其爱不释手,于是我也便有了前面的感慨,看过别人的文章后,多少对自己浅薄的文字有些羞愧。
      以上这些也正如前些天和陈剑耄院长聊天时他所说“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关键在你的功底。在岗位上省察人生与社会,找到思想,工作与生活的各自长点,这便是功底的积淀。理论的,实践的、尤其是工作与生活的!有了功底,发力则不悔!陈院长的殷切开导,让我醍醐灌顶,顷刻间有了几分启发。他的话自然对我今后的写作也好,成长也好都有些许帮助。即便是我现在有些迷茫?
       时下之我已二十有五,我是该感叹自己现如今依旧一事无成还是庆幸我还很年轻呢?
     窗台外,风,似乎刮的越劲了,可我偏喜爱秋风过后安静舒凉的感觉,喜欢秋雨过后给我带来的写作灵感,喜欢万籁俱寂下的宁静与孤独。
巍巍牧云埋英骨
                       欧昭晖
     2015年元月18日,一阵阵鞭炮声音响彻衡阳县洪市镇加福村牧云峰的上空,原来是衡阳保卫战研究者萧培和山水道有机农场场主王延辉自费在为1945年7月下旬在台源寺与日寇战斗中牺牲的四名国军伞兵和二位美军顾问立碑。此时,天空淅淅沥沥飘起了如歌如泣的细雨,不疾不徐述说70年前的故事:今年81岁的陈玉龙老人,还清楚地记得70年前见到的情形,驻扎在牧云庵的士兵用白色的降落伞将6名烈士包裹好之后,埋葬在牧云庵右300米的一个大坑里(与衡阳县志所记载相符),并用一块木板做了记号。
    他还跟我说跟着父亲抬一个美国大兵去牧云庵的那一幕:那是1945年农历6月19日下午,吃过中饭,年仅6岁的他跟着父亲去山上砍柴,走到后山半腰,就听到一阵阵痛苦的呻呤声,他和父亲急忙跑过去看,原来是一个“洋鬼子”,左腿下垂(应该是骨折)挂在树梢上,见到有人来,连忙用生硬的汉语说:先生我是美国军人,是来帮你们打日本的,你知道牧云庵在哪里不,快送我去。父亲要陈玉龙快回村庄喊个人带张竹椅来。陈玉龙不一会儿叫来村里的四叔,父亲和四叔小心翼翼地将美国人从树上弄到竹椅上,然后朝牧云庵方向赶去......一到牧云庵,就有美国军医和军人迎上来。他们向陈玉龙三人行了以个齐崭崭的军礼后,便围着他们连声说:谢谢!还有一位军医模样的人从房间拿了几块糖和饼干再加上一盒罐头给陈玉龙。大约过了四、五天,陈玉龙一个人去牧云庵玩,一个国军模样的人立马拦住陈玉龙,不准他进去。那位美国军人听到陈玉龙的声音连拄着拐杖忙出来说:让他进来。他是我的好朋友。便一手将陈玉龙牵进他的宿舍,非常热情地拿出糖果饼干以及罐头给陈玉龙吃。
    洪市镇加福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还记得1945年6月19日上午九时左右,一队国军在牧云峰周围的渣冲、鉴塘、石头口等地燃起数十堆篝火,并在篝火旁放一块丈余的红布,不一会儿就有四、五架飞机从东南方向飞来,越飞越低,竟可以看见飞机上的“青天白日”标志。接着漫天飘舞着“蒲公英”,当时共降落了500把降落伞,一共160名官兵,包括40名美军将士。他们驻扎在牧云峰山脚下的牧云庵,一些老人说,当时的牧云庵早上非常热闹也非常有趣,佛堂内,和尚们念经拜佛,木鱼声声,院子里,军人在训练,威风震天。这支部队军纪严明,与当地百姓关系融洽,一有老百姓来访,他们筛茶敬烟,像亲人样拉拉家常。据当年替他们做饭的陈佑伍、夏明陪两位老人说,这支部队的供给除新鲜的蔬菜和肉食外,基本上是空投,他们买东西都是按随行就市价付钱的。
    那时在今衡阳县境内,数洪罗庙(今洪市镇)和台源寺(今台源镇)的日寇最嚣张,烧杀抢掠、强奸无恶不作,老百姓对日寇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听了老百姓如是反映,当地一些抗日游击队虽然也抑制了些日寇的嚣张气焰,但还是自身损伤较多。当年的抗日英雄邹求得(今年6月份去世)在战场上负伤,也是这美军军医治好的。这支部队经过与当地游击队和老百姓了解情况加上多次侦查和精心准备,于8月初的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部队悄然向洪罗庙出发,突袭日军据点,不到二小时,战斗结束,大获全胜。从此,日军龟缩在文昌宫(今衡阳县五中)内不敢出来。洪罗庙的维持会也树倒猢狲散。但是在剿台源日寇时,遭到了日寇疯狂阻击,牺牲了6名官兵(包括2名美军战士),据一些和这支部队共同作过战的老兵说,每次战斗,美军顾问都是身先士卒。
    当时的老百姓无人知道那支部队的番号,只是看见他们衣服上印有“赴华参战”和“航空救亡委员会”,我也是从二战的史料中得知,当年这支部队叫“鸿翔部队”是一支相当有名的英雄部队,曾南征北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
    据《衡阳县志》载,牧云庵在明末清初时期享有盛名,它的名气不仅仅是因为和尚们清规戒律地修行,而是王船山、曾国藩、常大淳与其都有较深的渊源,牧云庵遗址上现在还有一块常大淳题写的断碑。尤其是超凡和尚主持牧云庵的那段时间,王船山先生经常来此小住。并写下《牧云常住记》,该碑于1984年被发现。当年船山先生和超凡和尚抵足而眠彻夜长谈,说的是不是都是反清复明?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不义之徒将烈士墓挖开,除了几副铮铮铁骨之外,只有还没有完全腐烂的降落伞布和两双皮靴。事后,当地村民含泪将英雄掩埋,以慰浩然长存的英魂。英雄可以无名,历史不能忘记。正道是:青山有幸埋英骨,英魂常萦牧云峰!
站直人生
红尘一书
 
窗外有两棵树,是两棵好看而且笔直的杉树,我喜欢。
同时种植,一样的大小,一样的树型,可是,在一场狂风过后,左边的一棵树依然挺立,右边的一棵树却倒了,与地面形成一个大约四十五度角,想必如果强硬地扶正了它,一定会要了它的命,于是,绿化工人在它脚下支起了三根竹杆。任它这样歪着。
从此,左边的树每天立正稍息,右边的树歪着脖子依在三角架上,每每从外面回来,我会对左边的树多瞧几眼,它真是越来越挺拔,越来越茂盛了。右边的树,只能让我叹口气,虽然它没有死,可树叶都有些黄了,还那样歪斜的样子,让人看着好别扭,我甚至生气,绿化工为何不把它挖掉重新种一棵树呢?我一直认为,它已经长不正了,既使长大了,它也注定成不了栋梁的。倘若不是那几根竹杆,它也早就死掉了吧。那几根竹杆,似一付拐,支撑它那不正常的发育。
一年过去了,左边的一棵树长大长高了一些,很直,右边的树竟也长大长高了一些,似乎它也长直了一些,但到底还是歪斜的。
又一年过去了,左边的一棵树又长大长高了一些,很直,右边的树也长大长高了一些,似乎它也真的长直了,但还是有些歪。
三年四年过去,不晓得是从哪天开始,我竟然忘记了这两棵树,当有一天,我猛然间发现,左边的一棵树已长成了大树,特别挺拔,右边的一棵树竟然也长大了,同样挺拔,和左边的树看上去差别不大,只是它的树根部弱微有一点点的歪斜。如果不仔细瞧,如果不是那几根绿化工忘记取走的竹杆,我都已经想不起它曾经是一棵歪脖子树了!
很少还有人记得,如今这两棵一样挺拔的树,曾经有一棵倒下过,歪歪斜斜,惹人嫌弃那么久 ,也大概不会有人在意过,右边这棵树,是怎样从歪脖子长成一棵挺拔大树的,可是,每每看到右边这颗树,我的内心总是荡起涟漪,我甚至有了一种犯罪感,凭什么当初我要嫌弃它?不相信一棵歪倒了的树最终还能长成参天大树呢,有多少人,他们也像这棵树一样,在成长中跌倒过,让人失望过,嫌弃过,并想要放弃过,可是,总会有几个亲人就像这园丁一样,耐心地坚持着,坚守着,用他们的信任与爱,还有期待,铸成了一付拐,支撑着一颗跌倒过的心,最终看到他们和别人一样成为人才。

船山论立志与教育
井泉
意者,乍随物感而起;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庸人有意而无志,中人志立而意乱之,君子持其志以慎其意,圣人纯乎志以成德而无意。盖志一而己,意则无定而不可纪。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 志正则意虽不立,可因事以裁成之。不然,待其意之己发, 或趋于善而过奖之, 或趋于不善而亟绝之, 贤无所就而不肖者莫知所惩,教之所以不行也。(见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卷六)。
 庸人: 平庸无能的人。亟: 急速。不肖者: 不贤能的人。惩: 惩戒。“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犹《大学》篇首所说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确心中本有光明的道德,引导人自我更新,一直达到最善的境界。此乃教育的最高宗旨。但船山强调的是教育者以至善之自身作则,以爱育爱,以善劝善。
 意,一时随物质感性而产生;志,这是从事物内部确立并且不可以改变的。平庸的人有意气而无志向, 一般人确立了志向却又被意气扰乱了,君子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并谨慎自己的意气,圣人纯粹只有修养品德的志向而没有意气。志向只有一个目标,,而意气则多种多样无法记数。善于教导他人的人,以自己最完美的行为为榜样来迅速纠正对方不正确的意向而归于志。志向端正了, 即使意气还不定, 也可以在日常行为中纠正它。不这样的话,行为以意气为准, 或因为他的行为接近完善从而过分地褒扬他, 或因为他的行为不完善从而立即排弃他。这样一来,,贤能的人就无所适从,无能的人做了错事也不能吸取教训,,教育失败,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诗话立秋
聂难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我国最古老的八个节气之一。
立秋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节气,是气候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后下一次雨,气温就下降一些,民间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在历朝历代诗人心中,秋是萧瑟、凄凉、衰败的代名词,节令之秋往往喻示着人生之秋、心情之秋,很多诗人都借景抒情,留下了不少悲秋之作。如唐人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自照深慨韶华不再,惆怅不已:“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前二句概括失志的过去;后二句抒写无望的未来。首句,实则已把身世感慨说尽,然后以“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全篇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构思精巧,颇有意趣。再如晚唐令孤楚《立秋日》诗云:“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心中旧气味,若校去年时。”宋人杨齐《立秋后有感》云:“功名未了男儿事,争遣心头系得旌。”这些诗句所抒发的,都是光阴虚度秋意浓的悲凉。
唐代大诗人白乐天常在立秋日惦念远方朋友,其怀念元稹的诗作《立秋日曲江忆元九》便是佐证:“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当然,也曾有朋友以诗回赠,如李绅的《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遗憾的是,诗人只能遥相忆念,只能独自登高遣怀:“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髩,谁教同会一时秋。”(《立秋日登乐游原》)有时他也忍不住,只好在诗中发发牢骚,其诗《立秋夕凉风忽至炎矛稍清阳奉泳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坪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君位日宠重,我年日催颓。无因风月下,一共平生杯。”自己的年华一天天老去,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李二十升官得志“忙”得连朋友的信都不回了,相形之下,更增添了诗人失意的惆怅。
然而,秋天并非都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刘禹锡赞秋咏秋之作《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开阔辽远而又富有生气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气势,引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没有半点“多事之秋”的悲情。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落霞、孤骛、秋水三个意象,组成了一幅流动着的壮美图画。那盈盈秋水,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浸染,有着一种说不出的自然的哲学之美。诗句中有远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以强烈的秋天立体的美感,让人多了一份深思和思考。
    立秋之后,农作物生长旺盛,极需水分,所以民间有“立秋雨淋淋,遇地是黄金”之说。在古代,倘若立秋遇到干旱,地方官就要张罗求雨。公元1073年立秋日,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奉知府之命带领县令周邠和徐畴求雨,《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诗云:“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杜甫《立秋》)跨过立秋这道栅栏,夏日的浮躁渐次内敛为深沉的美丽,秋日的草木摇响了季节的风铃,一个金灿灿的季节正向我们悄悄地迎面而来……

 

满江红•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步民族英雄岳飞词原韵
周超然

东洋恶魔,九一八,挑衅不歇。
卢沟桥,七月七日,鏖战激烈。
四亿同胞齐奋起,八年抗战苦岁月。
国贫弱,竟遭此劫难,心悲切。

沦陷耻,定会雪。
民族恨,不会灭。
持久战,游击运动不缺。
抗战不惜抛头颅,杀敌何惧洒热血。
寇败降,今日之东瀛,应思阙。
秋(外一首)  
              苏湘红


  我恨秋天
  他把我那把摇了一夏的蒲扇
  和阳台上那张如梦似幻的摇椅
  深深藏起

  秋天用色咪咪的目光
  勾引矮墙上裸露的丝瓜
  丝瓜忍不住
  露出了丰满的乳房

  秋天挪移着脚步
  在田间地头走走
  稻浪在它深情款款的目光注视下
  就疯狂的赶起了时髦
  一夜之间
  把秀发染得金黄

  苞米 这个山弄里最害羞的姑娘
  在秋天一遍又一遍的注视里
  在遮了又遮的逃躲中
  最后还是泄了春光
  在秋天的注视里 赤裸无遗
  沉默了一夏的豆殎
  在秋阳不断的煽情中
  也爆米花般爆发
  七嘴八舌的讲述着
  各自的桃色新闻
  墙头 情窦初开的牵牛花
  偷听得面红耳赤
  纷纷娇羞的 垂下了瞮毛

  天空辽阔 一只鸟掠过蔚蓝
  掠过我的头顶
  在追逐秋阳的脚步里
  飞往成熟的故乡
乡村土地
                 
 
已经过了收割的季节
可我还是在远离田野的地方
闻到了谷子的清香
 
原来
梦与乡村
没有距离
 
午夜的稻草人
向我诉说寂寞而漫长的故事
纷飞的思绪中
是刀光和火光
依稀照亮了一条泥路
一个青黄了几千年的主题
 
我躺在地上
量不出土地的宽厚与深重
我只好把心事挂在树梢上
做一只歌唱的百灵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