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 > 名师风采 >

文学,缀在我人生天幕上一颗明亮的星

时间:2011-11-11 22:17来源:衡阳校园文联 作者:谭 青 峰 点击:

               ——漫谈我的文学创作之旅

题记:文学曾经是我的一个梦。在梦破灭后,仍时而涉足其中,那只是为了好“玩”。你看这个集子,所谓“远山出版社”是我自己的出版社,因为我有个网名叫“远处的那座山”;我是自己为自己开个出版社为自己出书,从文字输入到校稿到封面设计,都是我自己搞的,不好玩么!
 
读完小时,语文老师总喜欢拿着《林海雪原》一类的长篇小说在班里,并说,语文学得好,就可以写这样的大部头的文学著作。从那时起我理想的土壤里就种下了一颗文学的梦想。可是,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再加上家境穷困,1970年12月,还只有16岁的我初中没有毕业,不得不放弃学业应征到海军某潜艇上当无线电通讯员。于是,命运把我的理想和大兵之间划上了一个宽大的鸿沟。有一次,在大连某部任职的《半夜鸡叫》的作者高玉宝到潜艇部队作报告,不想,高玉宝精神竟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轨迹。一个出身贫苦从小就给富人打长工的高玉宝,参加革命后,只能用象形符号和别字写入党申请书,经过刻苦自学,后来却写出了产生一定影响的小说作品。从那以后,读书自学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习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塞万提斯的《堂诘诃德》等文学的、语法修辞方面的书籍都是那个特殊年月接触到的。那时,我就发现世界文学领域只有原苏联有写潜艇部队生活的中篇小说,在我国,写潜艇部队生活题材的小说还是空白。当时,我就想,能写一部反映潜艇部队的长篇小说多好。但那时只是理想而已。后来,我在潜艇部队服役七年来时间回到了农村,不过,由于多方面知识的学习,让我1977年回乡参加文革后第一届高校招生考试竟初选录取,由于考的是三类成绩,志愿填的却是两所重点大学,懵懂的我也不知道扩大招生和降低标准补填志愿这些套路,结果还是未能迈进大学的门槛,但却使我有机会成为了乡中学一名民办教师,并与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让我于不经意间在文学创作方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从部队回来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我于1987年曾经参加过海南天涯文学院的函授学习,并完成过一部反映农村民办教师工作与生活的中篇小说《情爱》,不过,并没有正式发表,只是让文学院的老师看过,至今还在书柜里放着。在此之前,我还曾提笔作过潜艇军人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的计划,真到要动笔写时,笔杆子却怎么也走不动。茫然中,是国家实行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制度让我获得深造提高的机会。1985年下半开始,我报名参加了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湖南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那时,我还是一个民办教师,家里种着两亩责任田,为了自学,该除草时没除草,该杀虫时没杀虫,弄得个稗草茂盛,秕谷累累;那时,乡村里还没有电灯,我是在那盏煤油灯下,冬炼三九,夏炼三伏,起五更,睡半夜,过五关,斩六将。三年下来,不但拿回了一张大专毕业文凭,而且内功大增。从1989年开始,我提笔写起潜艇军人战斗生活的长篇小说,到1991年10月完成第一稿,初定名为《蓝色情曲》,1992年上半年经过修改,寄漓江出版社,得到了漓江出版社张谦老师(现为广西南方文学主编)的首肯。但是,那时军事文学市场已经率先疲软,文学已经开始走上市场,对于没有多大市场的长篇小说已经开始实行自费出版自定印数发行的政策,那高额的出版费用如同一瓢冰凉的水突然间浇到了我的身上,震惊得我立即把书稿捆成一团放到了楼柜里再不没有去理会。
好在,1987年下学期开始,我对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而且已经初步摸索出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路子。于是,我放下我为之努力过的文学梦,把自己已经起步的语文教学研究坚持了下来,而且一走,就在这条路搭进去整个的教育生涯。
2001年,已经是我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开始取得实际性成果的时候,不仅仅是发了一些文章,有的东西已经在省内外产生影响。偶然的机会,在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上,我听人说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正在主编一个“中国教师文丛”的系列丛书,正在征稿。而这个时候,我也正好在考虑把自己十多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进行一下系统的总结。于是,我就联系到这个丛书的编委会,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写下了《初中语文教育创新概论》一书,由张田若先生作序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不想,这部书的出版让在楼柜中沉睡了整整十年个年头的长篇小说的书稿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也就是这个“中国教师文丛”准备征收第二辑的书稿,而教师的优秀文学作品也在征集之列。于是,我把那部书稿拿了出来,进行修改,由原稿的三十五万多字删减到三十万以内,定名为《大海作证》,于2002年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大连影视中心总编剧单联全先生在读了这部书后,给我写信说:“看了你的著作《大海作证》感慨很多。这是鲜有的反映我国海军潜艇部队生活的小说,没有那个时代潜艇联队生活积累的人很难写出这样的好作品。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政治背景下,一群活生生的部队官兵的形象,那些既有一腔热血,又有头脑的正直的人如洪海、苑旅顺、陈岩、王洁等为代表的人民海军潜艇部队的官兵的命运,写得深刻而又感人。作品内容时间跨度虽然只是从1969年到1975六年时间,却涉及到自19世纪末以来的旅顺口悲壮的历史,人物背景涵盖了几代人的奋争与牺牲,透出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爱情故事曲折委婉,十分感人……”
我想不到,被自己称为长篇小说习作的作品能获得一个电视剧总编这样高的评价。2004年2月,经过朋友介绍,该书的手稿及铅印本还被当时只收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一个不知名的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如同南郭先生似的衬在巴金老舍等大作家们的行列中。
更让我想像不到的是,离开部队三十多年了。2010的7月的一天,大连旅顺驱逐舰第十大队宣传部的小王把电话打到我的手机上。说是几经辗转找到了我。电话里他说到我的这部《大海作证》的小说里写到过溥仪楼,现在就在他们的营区里,因为营区要重新规划,想对傅仪楼的历史原由进行一下了解,但目前旅顺文物局那边也找不到根据。于是,他们领导说,谭老师当年在这里当个兵,还写了这么一部小说,可以找他了解一下。这不,就找到了我了。电话里还说:谭老师,你的这部小说在部队里影响挺大的,大家都喜欢看。我禁不住滋生出一种幸福的心理感受。我能在离开部队几十年后还有那么多人的记着,我很感谢这部长篇小说习作。 
当然,我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其实,也只是为了圆一个已经破灭了的梦。
梦虽已经破,但我还时而地涉足其间。1998年11月,一篇《我的“南泥湾”》的小散文投到衡阳广播电视报“菁菁校园”栏目,不久我收到了该栏目谢应龙编辑寄来的样报和邀请继续投稿和联系的信。从这以后,由于谢应龙编辑的厚爱,我于学校领导工作岗位上的繁杂与烦心之余,经常拿起笔写一些诸如《我更潇洒》、《守望宁静》、《平凡人生精彩之要素》等生活小散文和《看不惯“左眼”》之类的时讽小散文,虽然是小儿科式的文学写作,但却是在语文教学研究之余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且,大多都被谢编辑采用,以后,他到衡阳晚报,我的稿子就跟到了衡阳晚报,他编辑“世象笔记”,我稿子就跟到了“世象笔记”。当然,我也在湖南教育网等网络媒体发表过散文,并获过奖。2009在人民网等106家主流媒体举行的博客大赛中,我的《儿子提拔我到省里“任职”》一文就获得了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颁发的银奖。1998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里,我在衡阳广播电视报和衡阳晚报的校园栏目及其他媒体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小散文。也就是说,在完成了长篇小说的出版后,我虽没有再想着在文学的道路上再做些什么,我也再不想要去当什么作家。有人建议我加入省作协,我给省作协寄书时,接电话的人告诉我可以去领申请表,但我放弃了。我想,圆梦和当作家不是一回事。但是,这些小散文的创作倒让我认识到一个道理:文学,可以优化人的生活和事业。除了我所说的能让自己的思想和心态澄明外,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的学生知道我写过长篇小说,他们和我一起分享过那些发表的小散文,于是,我获得了学生对我的尊敬,我的学生大多数人不害怕作文。因而,我当语文老师是十分愉快的。这种愉快是好多语文老师不可能体验得到的。因为,这些小散文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我的人生信念与感想,也发泄了心中的某些不快和烦恼。为什么我能在诸多的烦恼和纷争中平衡心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这些小散文的写作有着妙不可言的心理陶冶的功效:像空气窒息觉得要崩溃之时,文学就是那一阵清新的空气,于是,我马上觉得自己获得了新生;也像在茫茫黑夜里摸着黑前行,就在觉得前路已经没有了的时候,文学就是那一盏突然挂在我前面的明灯,于是,看到了前面的路是康庄宽阔的。
2009年下半年,我从学校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退而不闲,在一边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理念并撰写其应用性理论专著的同时,我还在用文学的形式思考和总结自己一辈子为之奋斗着的农村教育,于2010年7月中旬完成了初定名为《今夜过去是明天》的长篇小说。
这部长篇小说,抒写了农村教育近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具体以章振欣、郑正阳和刘勇等一批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为线索,他们从当年的民办教师起步,成长为特级教师、教育局长、学生爱戴的名师,已经过去的昨夜,他们曾经历过生活上许多的艰难困苦,经受过思想及观念上的许多莫名的彷徨与抉择,但是,他们和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一样,仍然坚定地朝着光明的明天前进。章振欣是一个学历不高然后经过部队的锻炼回到农村当上民办教师的突出代表,他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不断地与时俱进,自学进取,成为了一个思想先进成果丰硕的特级教师,但是,他的个人爱情和婚姻生活却是不令人满意的,深爱着叶倩但受不了叶倩母亲那势力的眼光,更不想和好友刘勇去争风吃醋,结果与做小生意的娟娟结了婚。改革开放后,走上经商之路的妻子因为看不起他是个农村老师,而他又不愿离开农村调到城里工作,最后妻子背叛了他,而章振欣与妻子离婚后为了女儿的成长,硬是坚持不成新家,埋头于教育教学研究,不但成为了学校校长,还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特级教师。但是,就是在他还准备为教育做一番新的探索时,他因是学校校长而被“52岁一刀切”的用人政策宣布退居二线休息。郑正阳则是以一个民办教师的身份考入师范大学的文革后第一代教育科班生,他放弃在城里当干部和从事教育工作的机会,不顾女友家人的反对,毅然回到了家乡的学校工作,先后担任过学校的教导主任,校长和学区主任,教育副局长,代理局长;他思想进取,满怀着办素质教育的理想,并不断努力,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他也有招架不住的时候;他对爱情忠贞不二,就是在副局长的位置上,他曾拒绝了舞厅里的色情诱惑,还理智地控制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婚外恋情的发生,但是,却在一场教育局长位置的竞争中,于一场饭局后,落入了他人的色情圈套里,好在妻子深明大义和章振欣的帮助,化险为夷,但是,他最后还是自己偃旗息鼓,以一种近似讽刺的方式——把自己的年龄改到可以改大“改非”的年龄,自动地退出了局长人竞争的行列。刘勇则是一个把教育当作生命,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作生命,精神高尚观念守旧的老师。他和章振欣、郑正阳他们同时爱着儿时的好友叶倩,而爱得更加疯狂更加地有手段,最后,与叶倩成为夫妻。在家里,他是一个“妻管炎”,一生中兑现着对妻子一个简单的诺言:每天早上第一个起来“打早火”,尽力地为同是教师的妻子减轻负担;他和妻子后半生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别人一样能在县城买上一套顶层的便宜房,就是在他们的理想要实现的时候,因为刘勇的身体发病等突然的情况出现而化为了泡影;在学校,他们自己经济情况并不好,身体又不好,多次进医院,平时以药养命,人称“药罐子”老师,但每年都资助贫困学生;他还是一个不到教室里去转悠就像失了魂似的教育疯子,年年期期,他的学生是考得最好的。他最看重学生的分数,所以,在教育观念上与章振欣多有冲突,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实施后,一起学生出走的事件和一篇《应试教育逼疯了我》的学生文章让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但是,就是在他的教育观念迎来一个春天的时候,却在一次暴雨中为了救自己的学生而牺牲了。看上去,一个全国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离开,是农村教育应试教育现状的必然结果,因为,应试教育并不看重他的那些新理念,多你有些无关紧要的精彩,无你这个地方的教育照样转,这恰恰是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让人困惑的一件事情;一个有教育理想的教育局副局长在代理局长过程中不堪官场纷争宁肯自己放弃竞争,这是农村教育另一个新困惑:农村教育管理队伍“官场化”正在遏制教育的发展;一个热爱教育和学生的老师在死去之后,人们才明白他至今还不是中学高级教师(因为他不会去写论文、不肯花钱去买指标)、连县级优秀教师德育模范也不是,等等,这是多么地不公平,这也是让大家十分困惑的问题。也就是在人们困惑着的时候,作品让故事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的召开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为落幕,象征着困惑中的我们将会走向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 
有人说,你写小说,要揭露教育的阴暗面呀。但我的观点是,文学是美学。揭露阴暗面也是为了倡导美好和光明。教育有阴暗面,但总的说,我们历经的这四十多年的教育是天天向上的,虽然,昨天夜里我们还在为一些现象而困惑埋怨着,但今天一定比昨天好。以我个人的经历,当民办教师时,曾经一个暑假一家三口只用一元多钱还是为了招待客人,可现在,儿子在省城工作了,房有了,车也有了。我自己也由一个民办教师成长为一个全国有影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当然,评特级教师的人不多,但我们这一代农村教育工作者,农村教育越来越强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比昨天好多了等等,都是真切普遍的事实。所以,我把作品的主题思想定位在倡导美好与光明这一点上。
《今夜过去是明天》这个标题和全著一起共同诠释的正是每天早上太阳所带来的崭新而灿烂的明天。
现在,我的这部小说已经有部分章节在相关的网站上刊出,其初稿已经由“远山出版社”出版。我坚信,这部小说比前一部小说更具有可读性,因为,前一部只有六七年潜艇部队生活经历的积累,而这一部小说则是以我几十年农村教育生涯积累为基础。正因为这样,我在写作时,原计划写四十万字,后来,写着写着,笔老刹不住车,一直写到了近五十万字,写到后面,实在不想往下写了。帮我看这个初稿的一位朋友说,后面几章收束有些太快。为什么会太快,原因就是我有不想再写下去的心理。不过,作修改计划时,我决定还是要听朋友的话,该删的删,该补的补,力求完美理想。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到,我的文学创作,没有太多的小作品的铺垫,提笔就是大部头。现在,回想起来,我能把《大海作证》的情节理得那样地清晰,众多的人物与故事线索不掉线不断节,都得益于自学考试时那几的广泛的阅读与思考;看过我的《今夜过去是明天》一书初稿的几个朋友的人都感觉到,结构缜密,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而且,正像这一篇文章一样,我为文不喜欢装腔作势,不唯古不唯洋不唯他,只唯我自己:文风朴实清新,哪怕是几百的小文章,清淡中也有耐人寻味的甜味,生活化语言中定有些许幽默与哲理。我自己喜欢这种风格,也曾经受到读者的称道。
不经意的文学之旅,曾经让我在某个时刻为自己假设过一阵:假若我有更高的起点,假若我有更多的阅读,假若我当年对文学的追求不转弯去搞语文教学研究……当然,一切的假设都已经无济于事,人的生命都是在现实中过去的。平时,人们在交流中叫我作家的有之,且曾在朋友胡兴衡、井泉的推举下,做了一年的衡阳县校园文联主席,现在又是衡阳县作家协会的副主席。2010年3月,我到湖南教育网向长沙望城县一家农家图书室捐书,被湖南教育网和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章仙踪撰文称之为“衡阳的教育作家”;而且呀,在我出外讲课、网上开博客、出版专著,做出的个人简介,都要写上文学收获方面的内容,让人了解我这个农村学校的特级教师不但有教研成果,还有文学收获,我是教研与文学双翼齐飞。这岂不都是沾了文学的光了。所以说,虽然我没有刻意地去追求文学,但文学就像天幕上那颗闪亮发光的星,让我的人生多了许多的精彩。
不过,我始终没有以为我是懂文学的,更不敢以作家自居。自学考试那阵的阅读所获得的东西除了内化成语文能力之外的东西外,许多知识性的东西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以后,把《大海作证》的书稿束之高搁后,我就潜心教研,再没有新的文学阅读和对文学的关注与研究,世界和中国文坛上的变迁与发展,所知甚少。别以为有那么几篇瞎凑起来“豆腐干”,甚至也别以为出版了拥有一二部文学作品,就能扛得起作家这个大的头衔。现在呀,出版界乱象丛生,出版社卖书号,中介赚中介费印刷费发行费,不管质量不管作者的利益,好的书稿,出版社也不一定有兴趣帮你包装为你做宣传搞发行,现卖书号要轻松得多。好的书稿,不去想出版,留在自己手里觉得有无限的希望,一旦出版了,那其实就是被那千儿两千册的印数打入了冷宫。自己拿着那本出来的书摩玩之不已,空得个作家的虚名,其实并没有相应的社会效应。这样去扛作家的美名,我实在是没这个勇气。
所以说,我的不经意的文学之旅,不是为了当作家,其实就是“玩”而已:优化事业优化生活优化人生,让这颗星闪亮在人生的天幕上,不要刻意地把它摘到手里,就让它远远地对着自己闪亮着。 
这样难道不好么?!
 
                  2011年11月11日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