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月11日下午,河南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 “结婚”的是100多名孩子。100多个小孩全部是“自由恋爱”。单膝跪地、戴戒指、拥抱、kiss……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园长称这有利于孩子日后性心理健康发展。但是这样做是否过火了,结婚本来是件很庄严的事情,孩子们又能承诺什么,理解什么,这难道不是在哗众取宠? 几个小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玩过也就算了,对此不必当真,但当把“过家家”放大,隆重地为孩子举办婚礼,就让人难以理解了。小小的孩子就当起了“新郎新娘”,他们天真的话语加上大人式的动作,会让一些成人觉得好玩,这无疑是一场儿童滑稽剧。诚然,3至6岁的孩子中,不少进入“婚姻敏感期”,孩子会说喜欢谁,但那只是童真,只是一时兴起,等过了一段时间或许就忘记了。孩子们根本不知道结婚的概念,也不知道结婚有何意义。如此兴师动众地举办婚礼,只是加深和转化孩子的“天真”,恐怕其结果不是增强了孩子的责任感,而是让他们更加地“手足无措”。 据幼儿园方解释,这有利于孩子日后性心理健康发展。举办此活动,正是因势利导、给他们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三五岁的孩子根本没有任何的判断能力,灌输婚姻观还为时过早吧。反之,幼儿园的目的倒值得深究,是否有变相收费之嫌。一场幼儿集体婚礼,要购置相关设备、采购相关用品,总是要花钱的,这部分钱只能出在家长身上。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可不要做得过火,背弃了职守、跨越了底线。 并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和实验先例能充分证明是不是可以通过“结婚”来正常影响和促进孩子们性心理的成长发育,这样的“冒险行动”应该引起警觉。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应该结合儿童的特点去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是把孩子一下子推向成人的简单模仿。如果孩子们由游戏状态发展到“实践实战”状态,大人有如何进行矫正和停止? 在德国,幼儿园孩子会参观警察局,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警察局,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参观市政府,认识市长,去坐有轨电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和选货,这应该比玩结婚的游戏更能让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我们的幼儿园期望或许过高,“集体婚礼”恐怕难以承载,我们的教育活动也应该务实,注重实效,正确引导。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