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周老师声情并茂地对校训中的“厚德”作了讲座,这为我讲解“博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因为“厚德”的人必须“博学”,才能有报效社会的能力,“博学”的人必须“厚德”,行为才不会发生方向上的偏差,我也要为后面的老师作下铺垫,因为“博学”只是手段,“求实”“创新”才是目的,整个校训的四个词是互相关联,有机组成的。 “博学”《说文》上解释为大通也,意即广泛地学习,也就是既懂得鲁迅,也懂得周迅;既懂得白米,也懂得纳米;既懂得按喇叭,也懂得按鼠标。作为校训,它应该也指深入学习,在某一学科某一行业有较高的造诣,甚至成名成家。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无能也。”《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牛顿说:“我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这些圣人名言都是在论述博学的重要性。所以我本不应再赘述。 然而在科技爆炸时代,在我们身边,那一缕缕书香渐渐远了,以至于消亡殆尽。学生厌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村叟市民的娱乐方式不外乎赌博,跳舞和上网。有人猝死在牌桌上,得一挽联:平生经营三五八,含笑九泉十三浪。我们周边一个公务员连和三个红和子之后,兴奋过度,得脑溢血,一命呜呼!有人在舞厅跳来跳去觉得腻味,换到床上去表现二人秀去了。有人在网上虚拟的空间金戈铁马,以至于把社会当杀人游戏场,连杀三人,大呼过瘾,以至于社会乌烟瘴气,人人自危。这是小康生活的衍生物还是科技文明的副作用?依我看,这是人性的堕落,高尚的缺席。开出的良方只能是高雅的博学。 又然而,曾几何时,报道一:甲骨文集团董事长埃里森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语出惊人——世界首富、二富、四富都是未上大学或大学未毕业的人,他本人更是被耶鲁大学开除,他说在座的大学生都会是失败者,不如退学算了。报道二: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设立阅读基金,学生每读一本书,可计1分,1分对应10元钱,由过去的租书读,买书读蜕变为买人读书。这二则报道异曲同工,相互印证:读书无用,无人读书。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积弱不振的缘由了,我已出离愤怒、痛苦,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然而,我还是要说: 一、博学是安身立命的法宝 古人云: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博学是人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博学的程度、质量的高低就决定了我们能力的高低,一般来说也就决定了我们地位的高低,命运的好坏。大自然是美丽的,但每天每时每刻都有统治与被统治,占有与被占有,杀戮与被杀戮之争。优胜劣汰,强食弱肉。人类是高级的,但却和动物一样要适应进化规律。你比别人多一根稻草分量的能量,你就是胜利者。各种选拔考试较量的结果,表面看是分数的较量,其实,是学博不博的较量。与其对社会的贫富不均愤愤不平,对上流社会的黑暗腐朽咬牙切齿,对自己的处境怨天尤人,不如静下心来多钻研两本书,多学两门谋生的技艺。与其心动一万次,不如行动一次。阳春布德泽,年轻好读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社会永远是一个天平,永远向更有分量者倾斜。居庙堂之高,就拥有权杖,香车,美女。处江湖之远,就只能今朝无粮酒还赊。世俗是一把利剑,会把无能的人刺得遍体鳞伤。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个中滋味,真不好受。 在座的莘莘学子,你们还会学而生厌,上课睡觉,晚上上网,谈恋爱吗?误了你自己,咎由自取。可是家族不兴旺,你对得起祖宗吗?将来生活不富裕,你对得起妻儿子女吗?不孝不慈,忝为人类。 也许有人会说我家世代务农,无法进入上流社会。确实,上流社会是一个互联网,我们很难进入,但这个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一丝缝隙,那就是科举之路。穷人要做官,只能博学、苦学。 现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之一曾国藩,出生在双峰县一个死村陋旮里面,世代半耕半读,与上流社会无任何瓜葛,然而,却因为曾国藩的苦读而搭建了一条穷乡僻壤通往紫禁城的金光大道。曾国藩虽然镇压了太平运动,但却是一位清廉、正直、深得官吏敬重、百姓拥戴的好官。他是清代中兴的第一功臣,他不但实现了自身的经国治世的人生价值,也使自己的家族兴旺起来。曾国荃、曾纪泽都是朝廷重臣,其他人都是商界科技领域的翘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之道,是男子汉的义务,是女人们评定男子汉的标准。曾国藩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同学们,生儿当如孙仲谋,做人当做曾国藩。 也许有人会说,上文像埃里森所说不读书照样能成功。自古就有“百无一用是书生”“请君试上凌霄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的读书无用的说法。现在又有“只有锅子煮棒杵,没有锅子煮文章”的谚语。但个别读书无用论的例子不能代表一般,况且在现代知识爆炸、迅速更新时代,不博学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退一步讲,不读书可能中个五百万致富,但绝对不能成为一个政治上和科学上的领军人物。而真正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不是富翁商人,而是领袖、科学家。商人只是在搬运财富,而后者则是创造生产力。所以商人在过去地位低,要捐钱买一个闲官职成为红顶商人才有一定地位。就是现在,富也远不能和贵比。所以,从对人类的贡献来看,我们也要博学。 宇宙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如果地球有一天要毁灭了,我们将去何方?人类还有许多疾病未攻克,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还不是很有话语权,名不见经传的小国都敢挑衅。这些难题都要靠你们去破解。你们肩负着人类永远繁衍、祖国更加强大的重任。同学们,努力吧,博学吧。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的太阳。 二、博学是彰显个性的法宝 俗话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古今特立独行之人,不惟有高傲之气,亦有超世之才。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不仅是我国艺术家的高峰,也是蔑视权贵、快意恩仇的高标。当年渤海国向唐朝呈送国书,并扬言,如唐朝不回国书,就要发兵攻唐。朝廷上下无人能识渤海文。情急之下,贺之章推荐了李白,李早就想借机教训祸国殃民的奸臣杨国忠、高力士了,便提出要杨磨墨,高脱靴的要求。杨高二人一向骄横跋扈,哪曾受过如此屈辱?不从,李白就不干,皇上下诏,二人只得伺候李白。李白不是博学多才,精通渤海文,又怎能与皇帝分庭抗礼,又怎能为民作主痛惩恶吏,一吐胸中块垒,青史留名呢? 三、博学是青史留名的法宝 君子有三立:立名、立言、立德。的确,人生一世,草木一春。虽然泰戈尔赞扬“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从天空飞过”的只重过程精彩不计后果的精神,但历史总是盖棺定论,所以谁不想有个好的结果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为了名留青史,有人凭权,有人凭钱,有人凭血肉之躯。权杖容易腐朽,金钱迅速贬值,生命只有一次。而且,它们并不能彪炳千秋,有的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淡化,有的会转瞬即逝,流星一般。那么最能影响历史也能影响人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文化。孔子的思想不仅在中国无孔不入,而且已远渡重洋,成为异邦的信条。他的思想深度是华夏空前绝后的。但在多才多艺的博学方面却不及苏东坡。苏集儒、释、道、佛四家思想于一身,在诗、文、词、赋、书、画、医、农等方面都很有造诣,却命运坎坷,一生在政治上没有大的建树,但在文化上却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创立了苏东坡品牌文化。仿佛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骇俗的书法流芳千年;他一好吃,就传出了“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木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变成名僧。只要他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程度,夫复何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能屹立天地间,立于不败之地者,惟有博学。博学的范范围太广,博学的文化底蕴太浑,博学的方法太繁杂,纸短话长,言尽于此。希望能抛砖引玉,换来同学们博学的思想,博学的热情,博学的行为,博学的习惯,换来同学们的锦绣前程。 (责任编辑:燕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