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并理解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经世致用的含义。学会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学会正确评价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难点: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情分析: 本节课知识学生初中阶级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学生对理论思想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低,为此本节教学应将课本内容通俗化、简单化。使其更贴近学生。 教学过程: 一、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2、君主专制加强,吏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文化专制、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因循守旧、走向僵化。 4、西学东渐,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追求个性发展,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和反思。 二、“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1)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了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商品经济冲击社会风尚,盛行拜金逐利风气,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解放。 2、思想主张: (1)否定孔孟权威,鞭挞程朱理学。 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伦,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抨击道学伪善,批判礼教纲常,强调个性自由发展。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李贽极为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3)提出世界源于“阴阳二气”的观念,否认“天理”的存在。 李贽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而“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这种“更不言一、亦不言理”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摇撼“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正统思想强调个性发展,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4、著作:《焚书》、《藏书》【学生阅读“知识之窗”】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一)背景:明末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他们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的,具有批判、务实精神的进步思潮。 (二)三大思想家: 1、王夫之:(世称“船山先生”,衡阳人;著作《船山遗书》) (1)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强调“理在气中”;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颠覆理学“道在气先”理论根基。 ②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2、黄宗羲:(世称“梨洲先生”,著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民主思想、工商皆本 (1)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认为君臣应是平等“师友”;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2)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①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②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你“一家之法” (3)主张“工商皆本”,批判“重农抑商” 3、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著作《天下郡国得病》《日知录》)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1)针对明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空疏学风,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以世致用”、“明道救世”。 (3)身体力行,长年考察山川关隘、民族风谷和民生疾苦,写出许多与实际问题密切相关著作。 ☆三位思想家与李贽不同的是: 把斗争的矛头从传统儒学进一步延伸到君主专制制度,并且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时还提出了改革现实时弊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 ☆四位思想家反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1)李贽:提倡个性自由;(2)黄宗羲:提出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3)顾炎武: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4)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 (三)经世致用思潮影响: (1)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 (2)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四、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特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归纳】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反对孔孟教条,痛恨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也对传统的纲常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2、反专制、倡民主。李贽主张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黄宗藏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众治”取代“独治”.黄宗羲提出建立“天下之法”,建立监督机构。 3、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痛斥传统道德观念和“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提出人皆有私。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鼓吹“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他们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五、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现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要深蒂固。(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学思想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 时期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创立 春秋 孔子 “仁”、“礼”;为政以德;、教育思想 形成 战国 孟子 仁政;“人性本善”;“浩然之气”。 战国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 发展完善 西汉 董仲舒 “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新儒学 宋明 二程、朱熹 “理”是世界本原,是万物遵循的普遍规律;三纲五常;格物致知 陆九渊、王阳明 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致良知” 新发展 明清 李贽 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揭露道学家的虚伪;强调个性的发展。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与学生课业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