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 > 国学研究 >

严思: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时间:2016-08-15 19:03来源:阳明书院学报 作者:严思 点击: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 朱子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同样是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朱子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同样是来求学,但学习的目的有所不同,有为己之学,有为人之学,有君子儒,有小人儒。子曰:“君子不器”,“君子喻于义”。君子志于道而学,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所谓“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小人喻于利,学习技艺以求谋生,故曰“未可与适道”。

孔子称赞颜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常人在陋巷则不堪其忧,颜子安贫乐道,虽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改”字用得妙,既然说“不改其乐”,说明“忧苦”自外来,而“乐”在心中,为心体之乐,德性之乐,乐为心中本来具有。“乐”与“苦”有内外本末之分,就像善、恶不对等一样,“善”绝对而“恶”相对,恶乃善之缺失,所谓不善或缺德,但不能说善是恶的缺失,不能以“不恶”来解“善”。如果说“中”是最圆满无缺的境界,那么无善无恶不是“中”,止于至善才是“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此是孔子之乐。孔子乐在其中,与颜子不改其乐,其间有细微差别。颜子不改其乐,还有内外物我的区别,不以外在的忧苦动摇心体本具之乐。孔子乐在其中,则内外浑然一体,《中庸》曰“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孟子所谓“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孔子说自己“乐以忘忧”,没有忧与乐的二元对立,在空间上无内外之别,可谓致广大,在时间上则是尽精微,此心永远安住在当下,至诚无息,不息则久,故曰“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穿着破棉袄,与穿着狐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非常坦然,一点不觉得可耻,也是忧道不忧贫的典范。子路刚入孔门时,果敢勇猛,属于血气之勇,因此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经过孔子的因材施教,能做到勇于改过自新,所谓“知耻近乎勇”,如“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心性为大体,耳目四肢口腹为心体,君子怀德,见贤思齐,以德不若人为耻,不以衣食住行不如人为耻。孟子曰:“《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责任编辑:相天)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