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暴力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如何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品德教育,了解问题的成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南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辖区内五所普高、两所职高以及二十一所初中学校就中学生暴力问题进行了专项调研,并由南县一中彭勃老师执笔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现实案例
案例1: 2008年3月11日18时,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第二中学初二学生邵聪府在教室内与本班学生丁楠发生口角,被丁楠持刀刺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2、2010年9月26日,沅江一中一名男生(甲)约一名女生(曾经早恋)出来,女生不愿出来,将其告之于另一男生(丙),引起甲的仇恨,将丙学生一刀刺死。
诸如此类的暴力问题在当今中学校园屡见不鲜,有的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的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而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学生的暴力行为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学生年龄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当事人由个体向群体发展;事件爆发越来越频繁。
二、暴力频发的原因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事件,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学生暴力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原因
一方面,社会不良生活环境侵蚀了学生的心灵。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
另一方面,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网络等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
1.家庭教育不到位,父母忙于工作、生活,与孩子沟通少,隔阂严重。
2.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或简单粗暴,或溺爱过分,或放任自流,或者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3.家庭内部存在暴力倾向,父母染有恶习或有违法犯罪行为,子女耳濡目染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教育存在盲区
1.学校在品质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2.学生中存在着消费攀比心理,个别学生虚荣心、逆反心理强,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化教育重视不够。
3.学校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片面重视学业成绩,致使某些学生产生挫折感而寻找发泄的目标。
4.学校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暴力倾向疏导不力,对已经具有行为偏差的学生缺乏矫正办法,对侵害他人的校园暴力事件处理不及时不到位。
5.法制教育在校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也是形成校园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原因
中学生生理、心理正处于裂变时期,身体上青春萌动,心理上渴望独立,而现实中有学习的压力,有对未来竞争社会的恐惧,内忧外困,使得中学生身上的矛盾极易尖锐化。而解决矛盾最容易选择的手段,就是最原始的手段——暴力。
1.源于证明自己的愿望。
人都渴望被承认,中学生自然不例外。学习跟不上的学生,由于长时间在学习上处于落后状态,受到冷落乃至讥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逐渐产生了不如人的自卑心理。长时间的压抑,碰到身体发育、渴望独立的冲击,于是极度的自卑扭曲成极度的自我膨胀,努力想通过一些事件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与公众场合大喊大叫的学生、与老师对抗的学生、与同学打架的学生、乃至于勒索小同学的学生,通过这些行为,自卑的学生似乎从中找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向同龄人乃至社会证明了自己什么。
学习上比较好的学生呢,也有参与其间的,这些学生主要是出于好奇,也是在试图寻找另一种证明自己的途径。
2.源于追求心理平衡的愿望。
由于中学生生理上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其心理上惶恐、压抑、郁闷,得不到排解时,就需要选择一种方式来释放心中的压力,除了大喊大叫之外,中学生们常选择的一种方式就是使用暴力——打架。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打架后毫无斗志的学生,这个毫无斗志是因为在打架(使用暴力)后心理的发泄成功,而恢复到最先的精神状态的结果。由此,这些中学生们在心理上达到了一个暂时的平衡状态。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过度溺爱,大部分学生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
3.源于生理因素。
科学研究表,人在某些外在刺激下生理上会出现一些特定的情绪反应。比如,人在夜晚是情绪最不稳定的时候,如果加上一点舞厅里狂乱的灯光刺激,乃至于一点酒精,都极易诱发人的情绪的较大的波动,诱发人的暴力倾向。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舞厅斗殴、夜间暴力和凶杀等案件,也经常见到有的夫妻夜晚反目成仇、弄得邻居尽知后而第二天却和好如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明显较弱,因而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更容易情绪激动,倾向于暴力。
三、防控中学生暴力事件的对策
预防中学生暴力事件发生,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研究对策,共同治理。
(一)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1.协助学校搞好学校周边的治安环境,加大对破坏校园秩序的不法分子的惩罚力度。
2.对校园暴力事件制定相关法律条文,加大对学生违纪违法的惩治力度。
3.增设满足青少年正当需求的娱乐场所。
配齐配全图书馆、少年宫等设施,为其提供健康的活动场所,千方百计地繁荣和推动本地文明建设,搞好正面宣传,大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文娱活动。
(二)家庭教育观念转变刻不容缓
1.家长不能因溺爱放纵子女,更不能动辄以暴力解决问题。
2.注意与子女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保持青少年子女的心理健康。
3.了解掌握子女成长的思想动态与心理需求,引导他们正确排解消极情绪,及时发现他们的不良思想及行为并加以纠正,尤其是带有极端的反社会思想与暴力倾向行为,引导子女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教会子女正确调节愤怒、厌世、报复等消极情绪或心理。
4.多一点点心思,多抽时间陪孩子,关注孩子,对孩子多些了解、欣赏、肯定、尊重与接纳。
5.父母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建立适宜的教育期望。
(三)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推行素质教育。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仰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只一味地注重考试分数。心理健康辅导、法制教育、青春期教育要常抓不懈,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2.要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度的处罚和惩罚,给教师处罚权,树立教师的威信。学校要收集一些法律法规,要依据法律法规处理或处罚一些严重违纪违法的学生,增加学校教育工作的震慑力。
3.重视家长学校的作用。学校要开辟“家庭教育”课或开家长会,让其了解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帮助家长找到教育孩子的恰当途径。
4.教育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教给学生必要的化解矛盾冲突和自我防护的方法。
5.大力开展学生有兴趣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将过剩的精力和不良的情绪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得到排解。
(四)对中学生的建议
暴力倾向有生理及心理成因,但并非无法避免。人,毕竟是有别于动物,是有理智的。如何用理智来克服暴力倾向呢?
1.发展正当的特长爱好,充实自己,建立个人基本的自信。
人,都需要个人的基本自信,否则,很难做成一点事情。那这个自信从哪儿来呢?实践证明,拥有一技之长能唤起人起码的自信。学习好的学生,因为考试的成绩好而自信,结果会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学得更好。学习跟不上的学生,最容易失去信心,失去自信,这时,除了努力改善学习方法,争取赶上之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特长爱好。
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向体育的方向努力,比如练篮球、乒乓球、排球、跑跳投掷、武术、健身操等等;对于写字基础好点的学生,可钻研书法,从钢笔到毛笔,从临帖到自创风格等等。而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钻研素描、速写、水彩、水粉、乃至油画、国画等等。那喜欢电脑的学生,可以学习制作幻灯片、动画,以至于电脑编程等等。
每一条正当爱好的路上都有许多值得探索学习的东西,倘若我们能深入其中,且有点儿小成绩——在同龄人中,那不正好证明了我们是优秀的吗?如果这样,我们既感到了生活的充实,更是建立了个人基本的自信——我还行!从而也就无需用暴力来证明自己了。
2.有意识地规避生理因素的影响。
当同学们弄清暴力倾向与生理有关的道理后,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克制自己的行为,减少产生暴力倾向的几率。
一方面,晚上不要三五成群地在一起闲逛,更不要到舞厅等灯光迷乱的地方,也不要饮酒,尽量减少夜晚外出滞留的时间。
另一方面,当生理的发育来临的时候,不要慌张,可以向父母、老师请教,也可以阅读父母或老师推荐的书籍,从而弄清生理发育的规律,化解心中的不安、烦躁,达到心理的平衡。
3.学法守法,学规守纪。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一切皆有规则。中学生也应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特别是跟我们自身关联比较紧密的法律法规,比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从而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一个标尺,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除了法律法规之外,学校也有校规班纪,特别是《中学生守则》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认真学习、理解,并对照检讨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不断进步!
解决中学生暴力的问题,不但为校园增加一份平安,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社会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让社会、学校、家庭联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为消灭中学生暴力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