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船山故里网-073401.cn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深度评论 >

东山:城市化对宗族形态的挑战

时间:2011-12-03 21:35来源:即刻原创 作者:东山/衡阳 点击:

宗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宗族,作为一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一直生生不息。商朝,宗族已有了自己的名号、坟地和葬俗。西周时,宗族得到进一步完善。到了宋代,宗族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到了明清时期,国家逐步废除了关于建祠堂及追祭祖宗的限制,使庶民宗族在社会上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平民社会的基本组织,成为一种平民化和大众化的宗族制度。现代社会,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扩张打破了封闭的自然村落社会,取代了宗族血缘组织的大部分功能。当国家力求以地域性的行政组织取代传统的血缘宗族组织对社会进行管理时,宗族的权力和地位就被削弱了20世纪宗族及宗族制度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无疑是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冲击。中国共产党人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将铲除封建族权、没收公共族产、打击土豪劣绅、批判封建道德等列为革命的重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初期,宗法思想受到持续不断的批判,已完全丧失了宗族组织、制度和行为的合法性,旧的宗族从组织上彻底瓦解了。

近代社会,宗族组织已然瓦解,但宗族制度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留下的痕迹并未完全消亡。这其中主要包括宗族居住形态、宗族观念形态、宗族文化形态等。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宗族形态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城市化对宗族形态的挑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重视。

一、城市化对宗族居住形态的挑战

在城市化的冲击下,聚族而居的传统受到严重挑战。人们逐步改变了几千年一贯制的聚族而居的习惯,摆脱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村村落社会、宗族社会,融入以居住地缘关系为纽带的现代社区社会。

1、宗祠,作为宗族居住形态的象征之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宗祠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有的变得破旧不堪,更有的因为年久失修而轰然倒塌。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族的宗祠由两个部分构成,分为前屋和后屋。前屋是大家平常活动、聚会的场所。当然,宗祠的前屋也留下了许多我们小时候的欢笑声。宗祠的后屋主要是祭祀。每年的大年三十,各家各户都要备好酒菜,集体到宗祠祭祀祖先。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宗祠的前屋在历经了近两百年的沧桑之后,经受不住风雨的的摧残,轰然倒塌。随着宗祠前屋的倒塌,住在那里的叔伯们便开始筹措对宗祠的重修。对于宗祠是否重修,在当时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族人现在许多人都已经外迁,加之宗祠的前屋因为规模庞大,要想重建,需要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过于巨大。后来因为经费不到位,重修之事只能搁浅。宗祠只能退出了它的历史舞台,原有的家族活动已然不复存在,实为憾事。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聚居受到严重冲击。

随着求学、工作等原因,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古老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聚居受到严重冲击。比如:

我的父辈有四兄弟,他们从小都生活在一起,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成家之后,虽没有住在一个屋檐下,但所居住相隔也只有三五步远,彼此天天见面。然而现在,家乡的祖屋里,只有大伯一个人。二伯的儿子,读了大学留在了城市工作,一家子全都不住在农村了。叔叔一家因为做生意,也都在城市定居下来,前两年,随着我大学毕业、工作,也在城市安了家,父辈的四兄弟就已然分散开来,当年的聚居形态已然不复存在。

二、对宗族文化的挑战

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且传承于族人之间,记载于字里行间,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这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与儒学、礼教文化相得益彰,是民间崇尚的传统文化。

1、宗族“堂号”文化

在中国古代,宗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建祠堂,修家庙。既然有祠堂就有堂号,随之而衍生出的堂号文化不容忽视。

笔者从小生活的家族一支有有自己的堂号,名为“太原堂”,即前文提到的的祠堂的名称。很多人会觉得对于“堂”的称呼感觉新奇,认为这只是出现在古装剧和小说当中的称呼,其实不然,其实在乡间,在一些稍大的家族,他是贴近于我们的生活。笔者惭愧,在小时候对于堂号并未在意,并认为“太原堂”就此一处。其实不然,据笔者了解,太原堂,是本宗族的普遍称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全体族亲,绝大多数都以太原郡望或太原堂号为自己寻根问祖的依据。取名“太原堂”是对宗族的认同,是对追根溯源的具体体现。

然而,现代化城市,人们聚居的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聚居,而是以地缘关系为媒介的现代化小区,取名更不会取“**堂”了,而是“**小区”、“**花苑”诸如此类。

随着城市化,农村人口的不断前移,宗族“堂号”文化正逐步走向湮灭。

2、宗族活动

宗族活动是宗族文化的具体体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宗族活动的开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宗族活动是同宗族人员聚集一起开展家族的活动,旨在加强宗族认同感、归属感,加深族人之间的感情。宗族活动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宗族祭祀。祭祀祖先是中华名族长久以来的活动。在宗族内部也是一样,宗族祭祀便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同族之人天各一方,给宗族祭祀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逐渐已经失去了原有祭祀形态。就拿“除夕祭宗祠”来说,在农村,没有了祠堂,家里可能还会在自家堂屋祭祀祖先,表示对先祖的尊敬。然而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懒于家务,到酒店订“除夕宴”,除夕宴成了大家相互的攀比。在酒店吃除夕宴,哪还有什么家族祭祀可言。

3、宗族“辈分”文化

辈分指在家族、亲友的长幼先后中所居的地位。辈分,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下来就被确定了,自己别无选择。同宗族之间的辈分是严格遵守的,比如说称呼必须准确,日常生活中要向长辈问好、敬烟、让座、让路,坐次上也十分讲究,不能乱了礼法。在同一家族中,辈分都是事先拟定好了的。在中国古代,在家族中的辈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取名上。

在古代,按家族辈分取名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现在的古代农村很多地方家族依然保留着按家族辈分取名的习惯。笔者的名字就按辈分取的,在我的老家,很多人也都是按辈分取名,姓氏辈分一样,只有最后一个字不同而已。然而,对于生活在城市的那些族人来说,对于辈分依然模糊不清。在本族的一个家族群里,一位朋友在问自己属于什么辈分的。在笔者的解释下,那位生活在城市的宗亲得到了一些了解,并说了一句“你比我爸爸还知道得多一些”。由此话,我们不难看出,他们对宗族“辈分”了解的实在太少,实为不该。

宗族“辈分”文化遭此冷漠,与城市化是分不开的。

三、城市化对宗族观念的挑战

前文已经提到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宗族居住形态,随着宗族居住形态的改变,在人们脑海中的宗族观念也在改变,宗族观念逐渐走向淡薄,宗族的概念逐渐模糊。

造成宗族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是地域的因素,其次是缺乏一种宗族联系的纽带即宗族活动的开展。对于那些父辈较早迁入城市的子女,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地域的阻隔,对同宗同族之人认识甚少,同宗同族观念几乎空白。只知道自己姓什么,却不知道和自己同姓的那些族人。眼里只有同事、朋友,而对于同宗同族之人却早已淡忘。更别提祖上是一直生活在此地还是从别处迁移而来。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已经对宗族形态发起了严重的挑战。且这种挑战是多方面的。作为宗族的一员,体内流淌着宗族的血脉,有责任与义务去发扬宗族文化,增强宗族成员之间对宗族的认同感,加强宗族的凝聚力,以此来保护宗族形态,使宗族形态能适应新的历史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出宗族形态的光辉。

(责任编辑:启用总监)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