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国学日报20181130】
王夫之对传统中医理论的创新性贡献
文/徐仪明
![]()
王夫之认为"大黄、黄芩、黄连、黄栀、黄柏之类"药物是火热之物而非寒凉之剂。这样的说法是否具有理论依据且其理论依据何在?
从中药学史来看,自《神农本草经》到李时珍《本草纲目》,都认为大黄,黄连,黄 柏,黄芩之类药物其性味为苦,为寒,为凉,其功用为清火逐水祛湿泄利解毒,藉此可使患者的实热之证而得到消解。其理论依据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中的以水克火。然而,王夫之对此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五行之化,唯火为速",因此大黄,黄连类药物之所以能够迅速清除肠胃积聚,散瘀止疼,其原因并非是以寒制热,以水制火。恰恰相反,是以热祛热,以火制火.王夫之说:"火挟火以速 去,则府藏之间,有余者清以适,不足者枵以寒,遂因而谓之寒,不可谓其性寒也。呜呼!不知性者不以用为性,鲜矣。天地之命人物也,有性有材有用; 或顺而致,或逆而成,或曲而就,牛之任耕,马之任乘,材也。地黄、巴戟天之补,栀,檗,芩,连之泻,用也。牛不以不任耕、马不以不任乘而失其心理之安。地黄、巴戟天之黑而润,受之以水;栀,檗,芩, 连之赤而燥,受之于火。乃胥谓其性固然,岂知性者哉!" 为了说明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唯有火的性质是往来疾忽,变化迅速,泻火,化火,清火, 败火者只能是火。王夫之提出了"性""材""用"三 个概念。栀、檗,芩、连等攻下之药,经过炮制以后, 其色深黄且泛红而干燥;地黄,巴戟天等滋补药物 经过炮制以后,颜色乌黑而润泽。前者属火而性燥,后者属水而性寒,这就是药物的"性"。而像牛能耕地,马能骑乘,药物能够治病一样,这些属于事物的"材"。 至于自古以来本草类书上所记载的大黄,黄连等药物其性质属于寒凉的说法,王夫之认为这是不懂得什么是“性"、什么是"用",而将两者相互混淆了。"泻下"或"寒凉"只是大黄,黄连等的"用",即作用,而不是它们的属性。显然,王夫之对温热之病的治疗颇有心得。他认为肠胃实热之郁火,必须以火引之而去。他说:"药食不终留于人之府藏,化迟则益,化速则损。火郁而有余者不消, 则需损耳。损者,非徒其自化之速不能致养,抑引所与为类者而俱速。” 船山神契于仓公"火齐"之 术,以大黄等"火性"药物消损脏腑中"火郁而有余者"。因其能够"以火引火速去",所以效若桴鼓,立竿见影。在我看来,王夫之把自古以来本草书上所 说的这些个寒凉药物的性质视为火热,表面上看 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其实这里存在着很深刻的医学学术背景和哲学思想背景。
本期编辑: 井泉
主办单位: 船山总会
王船山诞辰四百周年纪念倒计时:还剩313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