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日报*船山周刊第14期】
(责任编辑:百合)【船山对人性论的总结】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即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而将其整合到一起即完整了,四种学说的初心与终极目标都是促进社会和谐。人性在自然属性中本无善恶,犹如白纸;人性在社会属性中逐渐形成善恶一体两面,性善论侧重于人性优点,性恶论侧重于人性缺点。 * * * * *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思想家是战国中期的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特征。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 * * * ★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思想家是荀子(荀况),也生活在战国中期。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但通过后天教育可以使恶变善。他认为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尤其韩非子,更是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并由此不遗余力地主张用严刑峻法来安民定国。而后世许多儒家思想家批判申韩,其中以王船山为最。 * * * * * ★最先主张“无善无恶论”的思想家是战国中期的告子(告不害),与孟子思想对立。据考证,告子是墨子的学生,善言谈。告子无著作,因此其思想体系无从查考。他说:“性无善与无不善也……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 * * * * ★笔者对船山心性学的解读: 善恶观其实是一种信念,它引导人类的终极追求,而并非千百年来许多知识分子争执不休的人性层面之问。也就是说,它是个道德问题,而且是个前道德问题,即人类为什么要尊道贵德。 * * * * * ★正是王船山人性论出现,如棒喝一声叫停了此前近两千年性善性恶的无谓争执。“继善成性论”,是王船山的人性论乃至伦理学最精华部分。船山上承孟子“性本善论”,从道德本体及前道德论切入,批评荀子的“性本恶论”。又从气质变化观与社会发展观出发批评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船山认为,性有善有恶,此长彼消,“性日生日成,习成而性与成”,后天以改变先天而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完成了诠释先知与重建官方(即主流意识)传统核心道德体系的任务。 * * * * * ★船山思想博大深邃,必需静心慢嚼细咽方能领会。其学正如当代思想界泰斗级人物钱穆、梁启超所分别推崇:“得庄子之深微”,“如潜德幽光,久而愈昌……船山的推广意义,恐怕还在将来”。广船山于天下以新天下,续道统于中华以振中华,张人性于自我以强自我,同志同道诸君,努力正在当下! * * * * * 【井泉 撰稿 刘蓁 编辑】 【船山官网出刊2018.3.3】 【 船山总会 通经致用】 【有奖稿约695802706@qq.com】 (传播国学 感恩有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