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五千年儒家文明为何惨败于西方文明?请看看王船山的预见。一一编者按
或问:"儒家义理要是真的全部是精华,怎么就被西方文明打败了呢,而且打得满地找牙,以至于形成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局面!"东海答:道理很简单:药方最对症,如果病人不按药方抓药和按医嘱服药,效果必然大受影响。
汉宣帝太子、后来的汉元帝"柔仁好儒",曾上言建议宣帝"宜用儒生".汉宣帝的回答是"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朱元璋尊儒,但对《孟子》中有关民本、有损君威的言论怒不可遏,下旨"删孟",并差一点把孟子革出孔庙.这都是不遵医嘱、擅改药方的行为。
学界普遍认为,阳儒阴法、外儒内法是自秦后千年来历代王朝一贯热衷的做法.另外,秦汉以后的儒家,不论是董学还是程朱理学阳明心学,于孔孟之道多多少少有所偏离.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和"屈民而申君"的主张,与"民贵君轻"、"从道不从君"、"敬鬼神而远之"等正宗儒家义理相比,不啻为思想大倒退。
但是,即使是这样,中华文明依然辉煌,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各方面水平依然领先全球几千年来,直到明朝或清朝中期之前.这就是儒家文化的威力.即使阳儒阴法,儒家毕竟占据了"阳"的一面,获得了意识形态地位.至于近现代中国的问题,儒家更是毫无责任.而且,正因为儒家被打倒,中国的问题才更加严重、不断恶化。
儒家既怀抱理想又尊重现实,是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合一.但要注意,儒家对现实的尊重是有限度、有条件、有原则的。如果现实过于污浊黑暗而又拒绝接受儒家的指导,儒家绝不允许放弃原则而同流合污.在学绝道丧、斯文扫地的时代,儒者的最高使命是唯道是从、守死善道。现实如果背道而驰,儒者就当脱离现实。王夫之说:
"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其合也,天下以道而治,道以天子而明;及其衰,而帝王之统绝,儒者犹保其道以孤行而无所待,以人存道,而道可不亡.……是故儒者之统,孤行而无待者也;天下自无统,而儒者有统." (《读通鉴论》)
帝王之统指政统,儒者之统指道统.政统很重要,道统更重要.无论天翻地覆,只要守住道,天下就仍有望.王夫之又说:
"君子之道,储天下之用,而不求用于天下.知者知之,不知者以为无用而已矣.……(君子应)秉道以自安,慎交以远物,存黄农虞夏于盗贼禽兽之中……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易简以消天下之险阻."(同上)
王夫之对乱世中仍能"秉素志而持之以正"的学者予以特别的赞美和肯定.三国纷争之时,礼乐崩溃,天下大乱,大儒管宁远在辽东,"专讲诗书、习俎豆,非学者勿见"心静神凝,传授学问.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功德比诸葛孔明还要高,是管宁的坚持,才使天下不亡:"汉末三国之天下,非刘、孙、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悦、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宁持之也."因为:
"天下不可一日废者,道也;天下废之,而存之者在我.故君子一日不可废者,学也;舜、禹不以三苗为忧,而急于傅精一;周公不以商奄为忧,而慎于践笾豆.见之功业者,虽广而短;存之人心风俗者,虽狭而长.一日行之习之,而天地之心,昭垂于一日;一人闻之信之,而人禽之辨,立达于一人.其用之也隐,而搏捖清刚粹美之气于两间,阴以为功于造化.君子自竭其才以尽人道之极致者,唯此为务焉。有明王起,而因之敷其大用.即其不然,而天下分崩、人心晦否之日,独握天枢以争剥复,功亦大矣。”(同上)
管宁字幼安,三国时名士,他与华歆"割席断交"曾被传为佳话。管宁在儒学史上地位有限,却在当时受到相当的推崇,避居辽东时,受到辽东太守公孙度热情招待和多方资助。后来魏国多次征召,委以太中大夫、太尉、光禄勋等重职,管宁固辞不受。于此亦可见当时尽管"礼乐崩溃",风气尚有可观,尚未真正学绝道丧。假设管宁生在当代,又当如何?值得当代大儒名士们想一想。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