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船山论文 >

井泉:船山对《大学》的解读

时间:2015-12-25 10:11来源:船山文化研究会 作者:井泉 点击:
光与明不是一回事,光是外景,如火,光而不明;明是内景,如镜,明而不光。圣贤论道,强调的是内在的“明”,而不是外在的“光”。
    《大学》分的“经论”和“传论”两部分。前者为孔子原创,曾子记录;后者多系曾子的话,曾子的弟子传述。《大学》“经论”部分的开头,笔者认为是我国三千年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这里的意思是目的宗旨。《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洗刷去掉蒙在本来明白如镜的善心上的灰尘,恢复本真。本真,按儒学说是本善的性或者说良心良知,按佛学说是佛性。
    “在明明德”,两个“明”字,前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什么是光明?王船山有非常形象的解释,光与明不是一回事,光是外景,如火,光而不明;明是内景,如镜,明而不光。圣贤论道,强调的是内在的“明”,而不是外在的“光”。他说考取状元,只是光,无关明。明朝著名的状元、王阳明的弟子罗念庵的相关故事,就是船山用来批评明德修身不足的一个例子。
    船山《俟解》一书中,入木三分刻画、剖析罗念庵的形象。罗念庵得到报帖得知自己中状元的当天,竟然照常背了一袋米去附近一个乡村小寺庙讲学。一时大家都为他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的风度叫座。但船山一针见血:表面上看,罗状元把名位看得比传学轻,但其实,罗状元并非如此,你第二天就又要去面君,这一天不做好应答皇帝的准备,至少在家静静打点行李,这正是你内心不明、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不清的表现。一个妇人在丈夫第二天要远行之时,还知道连夜做好准备,何况心中有抱负的君子?可见罗状元的洒脱是装出来的,是为了博得流俗惊叹、拥有更大的面子上的光彩,而他内心的镜子早已蒙尘,不能返照良知。事实上正是如此。史料记载,罗念庵中状元后,不觉常有喜色,他夫人问他:“状元几年一个?”念庵回答:“三年一个。”夫人不理解,揶揄说:“若这样,国家也不靠你一个状元,为何欢喜那么久之?”念庵自言自语说:“十年来,我没法将状元二字从胸中驱赶走。”
    我想起与罗念庵相反的真正不以物喜的北宋两位圣贤。一位是范仲淹。当范仲淹与几名同学在一个破庙里读书,听说宋真宗来附近巡阅,大伙儿都追去看了,回来后,发现范仲淹还在破庙里读书,有人惊奇不已,问他为何不去看皇帝。范仲淹轻轻回答:“皇帝是要见的,但不是现在。”结果第二年,同学中只有他考上了进士,得到皇帝的召见。另一位是圣贤胡瑗。胡瑗在泰山读书时,为了不让家事干扰读书心境,每逢收到家书,只看信封上的平安二字,便将信件投往山涧,如今这个山涧还是泰山的重要景点,叫“投书涧”。范仲淹、胡瑗是能够将明明德发挥到止于至善的境界的。
    关于“止”。朱熹解释为“至善”所在地。船山以道路的道比拟道德的道,阐述本末、始终、道德的辩证关系,因而更为精辟。他在《四书训义》中说:“明德是本,新民是末;知止为始,能得是终。”又在《思问录》中说:“行而后知有道,道犹路也;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做事行不通时,我们要反求诸己,自己一开始是否明了道,后来是否得了道。明道之人,他得到的是永恒的幸福,即光明美好的慧命;未得道之人,即使一时得到物质的快乐,也将很快失去。
    关于“善”。孔孟之学坚持“人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里还是良善为主,所以后天的教育,就是依靠道德的引导把人性之善彰显出来、践行出来,让德善的力量在每一次观念抉择时都占上风。而与之相对的就是以法家荀子为主的“人性恶论”,在人心善恶的两面性上,他认为善只是伪装。所以他教出的弟子,是韩非子、李斯这样典型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法家强调“法”的严整,就是不信任人性的自我管束,要用法的手段来惩治人性之恶。王船山一直坚持痛批这种性恶论,而坚持孔孟性善论的正道,还提出自己的人性论:“性日生日成,继善成性。”即通过不断的明德、新民,让先天的性善继续、定格成后天的性格。
    《大学》经论部分的结尾:“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船山《四书训义》中的有关点拨非常关键:“此句接‘修身’而来。故,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古之人以身为家之本矣。”这里,理解的关键在“本末”。本、末只是因果递进关系,没有高低之意。其中有几层意思:其一:“本”指修身。如果修身不好,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末”皆无从建立。其二:就国家角度来讲,“本”就是领导者本人的德行修为,如果领导人没有做好,那么天下太平的“末”就不可能实现。以个人现实意义来讲,“本”就是我们为人的根本,既是德行,核心就是齐家之本——孝悌。如果人没有孝悌,没有德行的根本,那么人生的财富、健康、成功、智慧等“末”就不能实现,纵然暂时得到,要么就是无源之水,必不长久,要么就是福中有祸了。
    笔者认为船山的理解来自《论语·卫灵公》的启迪,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厚,即高标准、严要求;薄,即低标准,宽要求。齐家,所当厚者,即本,即自身;所当薄者,即末,即家人,而不是本末倒置。
(责任编辑:相天)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