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诗歌,抒情性极强,他的情又是恰到好处的借助当下感觉之景得以贯注,有时是实景真情,有时是虚景实情,有时却要撇开实景对应的“虚情”,去发现出内在的真情与深层的意义。但不管怎样,其诗歌语言往往情感丰满,意旨独到,以情驭景,意会境中,在其所谓的“情景交浃、意境妙合”的氛围中,震撼读者的心灵。《重登双髻峰》就是很有代表性的名篇。 拾级千寻上,登临一倍难。日斜双树径,云满曼花坛。 龙雨腥还合,佛灯青欲残。振衣情不惬,北望暮云寒。 这是一首五律。遣词精炼,音韵铿锵,言近境美,旨丰情深,层层铺垫,曲终奏雅。诗人起笔突兀,状写双髻峰之险峻,一时之间登临倍难,哪里还有当年“纵酒华年凌石级,题诗夕雨认高楼”的豪情满怀?接下来,诗人从日斜捱到云满,山雨欲来,寒风拂面,一场雷阵雨来临前的气氛多么令人压抑!雨气中仿佛可以嗅到血腥,这个想象是切情合理的,因为就在几年前,作者在双髻峰率众起义,同清军血战。山上各大寺庙里的佛灯也比平常残暗许多,在这里,作者并非刻意揶揄佛教的作用,而是以朦胧阴郁景物渲染沉重心情,其写法就是“虚景实情”。最后一句抒发对北方沦陷区的担心与对南明政权去从的忧虑。读者最需要细心的地方是,跳过“障眼”的欲抑先扬的“虚情”:“拾级、日斜、还合、振衣”,专注于心底喷薄而出的真情:“千寻、倍难、满、腥、青、欲残、不惬、北、暮、寒(诵读时注意重读其中的数量词、形容词)”。一阴一阳谓之道,诗歌创作同样如此。正是在出门散心的暂时放松与转瞬更添沉重的多重变化中,诗人伤时忧国的复杂情感淋漓宣泄,高岸形象呼之欲出。秉着诗歌的多义性,从解读诗人心灵的角度,笔者试着散绎如下: 这高耸入云的双髻峰!这蜿蜒绵长的双髻峰之路!我并非怀着一颗游乐之心而来,比起往昔,此刻我的双腿倍加沉重,教我如何能跨越这千寻之上的关隘!头顶的白云仿佛是雪亮的悬颈之剑,耳畔的冷风仿佛挥之不去的梦魇!西斜的夕阳,凋伤了道路两旁的翠绿乔木,也将我寂寞的身影染上一道清寒的光。黑云席卷而来,如盖的阴影欺压着无数曼妙的杂花,一霎那间,所有的花坛不再是温馨的乐园。周遭的空气也越来越令人窒闷,真想此时,天公抖擞精神,呼来雷霆,唤出暴雨,将这浊腥逼人的天地重新洗刷。可是,云将散未散,雨将落未落,寒风从千万里外的北国长天呼啸而来,远处寺庙里映出闪烁不定的佛灯,那即将烬灭的青焰,像是春蚕吐出的最后一缕细丝。我抖落一身尘埃,想要继续攀援,无奈念及北风中如寒梅零落的旧友,心如刀绞,再望向北方天边,暮云迟迟,凶寒腾腾,这天崩地坼的人间何时是一个尽头! (责任编辑:相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