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字而农,湖南衡阳人。兄介之,邃于经学,明亡,匿不复出,著有《周易本义质》四卷、《诗经遵序》十卷、《春秋四传质》十二卷。夫之少负儁才,读书十行俱下,与兄介之同举崇祯十五年乡试。流贼张献忠陷衡州,设伪官招夫之,夫之走匿。贼执其父为质,夫之引刀自刺肢体,舁往易父,贼见其创也,免之,父子俱得脱归。既而何腾蛟屯湖南,堵胤锡屯湖北,不相能,夫之上书章旷,请调和两军,旷不能用。顺治四年,大兵下湖南,夫之入桂林依大学士瞿式耜。尝三上疏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会有救者得不死。闻母病,乃间道归。筑土室石船山,名曰“观生居”。 杜门著述,其学深博无涯涘。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朱子。而于《正蒙》一书,尤有神契,精绎而畅衍之,为《正蒙注》九卷,《思问录内·外篇》各一卷。以为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茲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之能易。惟其门人未有,殆庶世之信从者寡,道之诚然者不著,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又不二百年而邪说炽。因推本阴阳法象之状,往来原反之故,反覆辩论,所以归咎上蔡、象山、姚江者甚峻。 所著诸经有《易》、《书》、《诗》、《春秋稗疏》,共十四卷,其说《易》不信陈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及纬书杂说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谈玄妙附和老庄之旨。其说《尚书》,诠释经文,多出新意,驳苏轼《传》及蔡《传》之失,大都辞有根据,不同游谈。其说《诗》,辨正名物训诂,以补传笺诸说之遗,不为臆断。《辨叶韵》一篇,持论明通,足解诸家之轇轕。其说《春秋》,考证地理,多可以纠杜《注》之失。国朝经学继起者无虑百十家,然诸家所著有辄为夫之所已言者,如子纠为齐襄公子之说,梁锡玙据为新意;翚不书族,定姒非谥之说,叶酉亦据为新意:皆未见其书也。 他著有《周易内外传》、《大象解》、《尚书引义》、《诗广传》、《礼记章句》、《春秋家说》、《世论》、《续左氏传博议》、《四书》、《稗疏》、《训义》、《俟解》、《读四书大全说》、《诸经考异》、《说文广义》、《读通鉴论》、《宋论》、《永历实录》及注释《老》、《庄》、《吕览》、《淮南》、《楚辞》,《薑斋诗文集》等书,凡三百余卷,后人汇刊之为《船山遗书》。 康熙间,吴逆在衡湘,夫之又逃入深山。吴逆平,巡抚郑端嘉之,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病辞,受粟反帛。三十一年,卒,年七十四。时海内儒硕,推余姚黄宗羲,昆山顾炎武。夫之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世谓相亚云。 夫之同时又有郴州喻国人,辰溪米元倜,衡山谭琼英、刘宗源,皆以明亡不仕,讲学衡湘间,著书授徒,成就甚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