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船山论文 >

刘放生:读王船山“隋均田为虐民之政”

时间:2012-10-14 14:41来源:本人即刻原创 作者:刘放生 点击: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伟大思想家王船山《隋均田为虐民之政》一文的解读,指出王船山反对频繁均田的思想,极大地关照了他所处时代的世界和中国经济变革,是王船山经济思想的重要前提之一,更为中共党的历代领导人所推崇。
 
    中国的历史发展到王船山所处的明末清初,农村土地一直在“均分——兼并——农民造反——再均分”的圈子中运行。王船山则一反历史,坚决反对频繁均田,并由此构筑了他的经济思想,愈久弥新,流传百代。《隋均田为虐民之政》就是他的经济思想的代表作。现将原文抄录如下:
 
    天下分争之余,兵戈乍息,则人民之生必蕃,此天地之生理,屈者极,伸者必骤,往来之数,不爽之几也。当其未定,人习于乱,而偷以生,以人之不足,食地之有余,民之不勤于自养也,且习以为常。迨其乱定而生齿蕃,后生者且无以图存,而斯时而为之君者将如之何?蕃庶而无以绥之则乱,然则人民之乍然而蕃育也,抑有天下者之忧也。虽然,王者又岂能他为之赐哉?抑岂容作聪明、制法令以为之所哉?唯轻徭薄赋,择良有司以与之休息,渐久而自得其生,以相亡而辑宁尔。
 
    五代南北之战争,民之存者仅矣。周灭齐而河北定,隋灭陈而天下一,于是而户口岁增,京辅、三河地少人众,且无以自给,隋乃遣使均田,以为各得有其田以赡生也。唯然,而民困愈亟矣。
 
    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者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弛其自谋之心,而后生计愈蹙。故无忧人之无以自给也。藉其终不可给,抑必将改图而求所以生,其依恋先畴而不舍,则固无自毙之理矣。上唯无以夺其治生之力,宽之于公,而天地之大、山泽之富,有余力以营之,而无不可以养人。今隋之所谓户口岁增者,岂徒民之自增邪?盖上精察于其数以敛赋役者之增之也。人方骤蕃,地未尽辟,效职力于为工为贾以易布粟,园林畜牧以广生殖者未遑,而亟登之版籍,则衣食不充。非民之数盈,地之力歉,而实藉其户口者之无余,而役其户口者不酌其已盈而减其赋也。乃欲夺人其之田以与人,使相倾相怨以成乎大乱哉?故不十年而盗贼竞起以亡隋。民之不辑也久矣,考其时,北筑长城,东巡泰岳,作仁寿宫,而丁夫死者万计,别宫十二,相因营造,则其搜剔丁壮以供土木也,不待炀帝之骄淫,而民已无余地以求生矣。乃姑为均田以塞其匄免之口,故曰唯然而民困愈亟也。
 
    夫王者之有其土若无其土也,而后疆圉以不荒;有其民若无其民也,而后御众而不乱;夫岂患京辅、三河地少而人贫哉?邓禹之多男子也,各授以业,而宗以盛,不夺此子之余以给彼子也。宽之恤之,使自赡之,数十年而生类亦有序,而不忧人满。汉文、景得此道也,故天下安而汉祚以长。隋之速亡也,不亦宜乎!均田令行,狭乡十亩而一户,其虐民可知矣。则为均田之说者,王者所必诛而不赦,明矣。①
 
    为让基层的同志理解方便,现试着把上述一文直译如下:天下大乱之后,战争刚刚平息,人口生育一定很多,这是天地间自然之理,压制得厉害,伸展得也一定厉害,一来一往,差不多毫厘不爽。当天下还没有安定的时候,百姓对战乱已经习惯,苟且偷生,人少地多,不愁吃喝,百姓自我供养,并不勤劳,且习以为常。等到战乱平息,人口增多,后来生育的人口无法生存,在这个时候作君王的该怎么办呢?人口众多却无法予以安置,就会发生混乱,这样人口忽然增多,却成了统治者的忧患了。虽然如此,但是君王又怎样赐给他们其他的土地呢?或者又怎样能制定出明智的法令,给他们分配新的地方呢?只有轻徭薄赋,选择良吏,给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时间久了各自就逐渐得到了谋生的手段,忘却艰难,随遇而安了。
 
    五代时南北交战,百姓活下来的很少。周灭齐后黄河以北安定下来,隋灭陈后天下统一,此后户口一年比一年增多,京辅(今西安一带)、三河(今河南洛阳一带)土地少而人口多,粮食无法自给,隋政府就派官吏平分土地,以使百姓都有土地以维持生计,正是因为这一点,百姓反而更加困窘了。
 
    人没有不自谋生计的,统治者为他们谋取,不如他们自已去谋求,如果淡化他们自谋生计的心理,他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窘迫。所以不要担心百姓无法自给,即便他们最终不能自给,他们也会想办法生存,他们会对祖先留下的田地恋恋不舍,决不会有自我毙命的道理。统治者只要不夺去他们谋生的能力,减轻赋役,他们就会凭着广大的天地和富有的山川河湖,加上有经营的劳动力,就没有不能养活的人。而这里隋所说的户口一年比一年增多,难道仅仅是指百姓人口增加吗?统治者所以这样精密地计算户口是为了对增加的人口征收赋税徭役。人口刚刚猛然增多,土地还没有全部开垦出来,人们从事工商贸易以维持生计,园林畜牧这些扩大生产的手段还没有得到实施,却马上把新增的人口登记在户籍上,这样只能使百姓衣食不足。并非百姓人口增多,土地不能承受,实在是因为把户口统计无余,征收赋税却不考虑百姓人口增多而予以减免,却打算夺人田地分予别人,使他们互相怨恨互相争斗以酿成大乱吗?所以不出十年盗贼蜂起而灭了隋朝。百姓不得安宁已很长时间了,考察当时的情形,在北方修筑长城,自东巡行东岳泰山,建造仁寿宫,死亡的夫丁成千上万,十二处别宫离馆,一处接着一处营造,搜求丁壮劳力运送土木,不需要隋炀帝再骄奢荒淫,百姓已经没有求得生存的余地了。竟然实行均田制来堵塞百姓请求减免赋税徭役的要求,所以说正因为如此,百姓的困窘才更加厉害了。
 
    君王拥有国土就好象没有国土一样,而后国土才能不荒芜,抚有百姓就好象没有百姓一样,而后统治百姓才不会混乱。何必担心京辅、三河因为人多地少而百姓贫困呢?邓禹儿子多,他每人都分给产业,宗族因此兴盛,他不强夺一个儿子多余的东西给另一个儿子,宽待他们,怜悯他们,使他们能够自我赡养,几十年后,百姓生活得井然有序,而不用担心人满为患。汉文帝、景帝深得此道,所以天下安定,汉政权得以长久。隋朝很快地灭亡了,不是很应该的吗?推行均田令,土地少的地方十亩就登记一户,其残害百姓的情形由此可知了,对于提倡均田制的人,君王一定要对他们诛杀不赦,这是很明白的了。
 
 
 
    如何理解王船山的《隋均田为虐民之政》的开创性意义,首先要对船山所处的时代有一个概括性的提示。船山先生生存于1619年至1692年,其中明朝25年,清朝50余年。这个时期,在地球的另一端,尤其是在英国,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一场伟大的的革命——最终改造了整个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正在进行;一个新的运动——冲击中世纪封建神学桎梏束缚的启蒙运动正在蓬勃发展。这其中“一种新的文明——挑战全球的工业文明正在萌发”表现在农业土地关系上则是:“从亨利七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曾这样无情地处理过传统的农业关系,都没有创造出如此适合自已的条件,并使这些条件如此服从自已支配。在这一方面,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切关系,不仅村落的位置,而且村落本身,不仅农业人口的住所,而且农业人口本身,不仅原来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经济本身凡是同农业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矛盾或不相适应的,都被豪不怜惜一扫而光。举例来说,在德国人那里,经济关系是由各种土地占有的传统关系、经济中心的位置和居民的一定集中点决定的。在英国人那里,农业的条件则是从十五世纪末以来由资本逐渐创造出来的。联合王国的常用述语‘清扫领地’。在任何一个大陆国家都是听不到的。但是什么叫做‘清扫领地’呢?就是毫不考虑定居在那里的居民,把他们赶走;毫不考虑原有的村落,把它们夷平;毫不考虑经济建筑物,把他们拆毁;毫不考虑原来农业的类别,把它们一下子改变,例如把耕地变成牧场。总而言之,一切生产条件都不是按照它们传统的样子接受下来,而是按照它们在每一场合怎样最有利于投资历史地创造出来。因此,就这一点来说,不存在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让资本——租地农场主——自由经营,因为土地所有权关心的只是货币投入......英国关系是使现代土地所有权——被资本主义生产改变了形式的土地所有权——得到合适发展的唯一关系。”②小生产的命脉割断了,正在不可抑制地走向灭亡和衰落。“构成现代社会骨架的是三个并存的而又互相对立的阶级——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租地农场主)、土地所有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统治生产的和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部门,因此它的下列条件,如资本的自由竞争、资本由一个部门转入另一个部门的可能性、同等水平的同等利润等等,都已经十分成熟”③ “英国是大地产和大农场占支配地位,地主把自已的土地按照大田庄而且是非常大的田庄的形式租给租地农场主以充裕的资本来经营土地,并不象我们的农民那样自已从事劳动,而是作为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利用雇农和短工的劳动”。④从此以后,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这时的船山,虽不能说他对当时世界的上述发展深知多少,但他多次行走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和外贸发达的武汉、广州等地,又多次接触两湖两广和江西的中高层知识知子,并与当时的江淮学界有过直接交往,可以说,王船山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烂熟于心,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出“均田为虐民之政”的呐喊。
 
    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前言中说:“如果正统经济学出现了什么错误的话,那么这种错误不会出在为了逻辑上的一致而精心建立起的上层结构中,而是要出在其前提的不明确和缺乏普遍性上”。⑤可以说,“均田为虐民之政”正是船山先生经济思想的正确的前提之一。他的“地尽辟”、“园林畜牧”、“为工为贾”以至“国之司命”的富民大贾等,都是建立在不均田而分工分业的前提之下。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王船山“均田为虐民之政”,虽然被清政府阻隔了200多年,但最终还是被传承下来,并有了新生面。中共历代党的领导人,虽不知他们是否读过船山关于“隋均田为虐民之政”的论著,但都在实践中,从发展战略上把均分田地当作权宜之计,而不是作为长远之计,跳出了“均分——兼并——农民造反——再均分”的历史循环。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在会见杜润生等人时,当谈到解放新区无地少地的农民数量非常大,高达70%以上,人多地少,不够分配。如果不动富农,光分地主的土地,不能满足贫雇农的要求。毛泽东说:土地就那么多,这是客观事实,多说并不就变得多了,少说也不会变少。......至于富农问题,我还是主张保存富农,以不动为好。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反土封建,城乡资产阶级都要保留,这有利于生产,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生产落后。“富农放哨,中农睡觉”,保存富农,有利于刺激中农的生产积极性。将来贫农因为分地少,有困难,我们有了政权,可以从另外方面安排就业或想其他办法“。⑥
 
    毛泽东是这样,邓****也是如此。1983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家庭承包,可谓举国欢腾。但邓****却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独具慧眼,从战略上进行思考,引导人们从“均田”的欢腾中跳出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长计议。1983年1月12日,邓****与国家计委、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人谈话时就十分尖锐地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没有破题”。家庭承包制全面推行了,举国欢腾,为什么又还没破题呢? 1987年3月,邓****讲,“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⑦ 1987年10月,邓****又讲:“ 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长期以来,我们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平均只有一两亩土地,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一搞改革和开放,一搞承包责任制,经营农业的人就减少了。剩下的人怎么办?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我们讲社会主义民主,这就是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乡镇企业反过来对农业又有很大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⑧到了1990年3月3日,邓****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当谈到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时再一次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⑨薄一波二○○五年五月二十七日给中国扶贫开发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的信中说:在农村的发展中,有一个大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重视起来,这就是邓****同志提出的“两个飞跃”思想。他说:“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并说:“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邓****还说:“我最早提出两个飞跃思想的时候,李先念同志说他都赞成,说这是一个大思想,这个思想一直没有阐发。”邓****同志的这些话是在一九九二年讲的。有些农村地区已经在按“两个飞跃”的路子向前发展。“两个飞跃”思想是邓****同志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设计和长远战略,是我国农村和农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确实是一个大思想。我们应在总结农村改革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和贯彻这个重要思想。
 
    ******和******总书记,同样承继了毛泽东和邓****的思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政策长久不变的同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了承包地出租等“五种”流转方式,推动农地走出“均田”的历史困境,发展规模经营,促进社会分工分业,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其实质也包括不频繁均分农田的战略意图。因为一旦改变集体所有制,一旦改变已有的承包关系,都可能带来土地集体成员权的变动,也就相应地带来农田的再次平均分配。
 
注:
 
①王船山:《读通鉴论》《船山全书》第10册,第709——712页
 
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二册,第263——264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98——703页
 
④思格斯:《反杜林论》,马恩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4页
 
⑤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厦出版社,2005年北京版前言
 
⑥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⑦《邓****文选》第三卷213页
 
⑧《邓****文选》第三卷252页
 
⑨《邓****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三农中国 http://www.snzg.cn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6)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