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一路的风尘,怀着几分景仰,我来到了位于衡阳县境内的王船山故居———湘西草堂。 如围的青山,挡住了城市的喧嚣和繁华,怀抱着一方田园乡土的静谧,稻浪起伏,鸡犬相闻,阡陌交通,偏远成就了这方世外桃源。船山晚年隐居于此,筑土室而居,大概也有“避秦兵”的味道吧。 “芷香沅澧三闾国;芜绿湘西一草堂”。湘西草堂依山而建,坐西北,朝东南,一进三间,悬山顶,盖小青瓦,是典型的湖南乡间民居风格。史载:它始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起初为三间茅草屋,几度沧桑,乃成今日模样,曲指算来,草堂已伫立在此见证了300多个风雨春秋。 从门额所悬的赵朴初题写的“湘西草堂”匾额下迈过门槛,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堂屋正中悬挂着王船山的坐像,墨线勾勒,面容清癯。 堂屋两侧是厢房、左为居室,右作书房。居室内陈列着船山的床铺、被席等复制品。木屐呢?那双托着船山先生丈量大地走过春秋的木屐呢﹖雨伞呢﹖那柄给船山先生支起伞下尺寸汉族天空的伞呢﹖哦,它们就在那?看着那蹲着的屐和靠着的伞,眼前浮现出一个情景:身躯瘦弱的船山先生,穿着高高的木屐,撑着竹架雨伞,出出入入这方天地,走过清晨,走过黄昏,实现着他那孤傲的诺言:“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 书房内有书桌,七弦琴,还有部分船山著作。几束深秋的阳光挤过窗格,打在地上,惊起几颗岁月的尘埃。就是在此,目睹山河破碎,王船山深感一介书生的数根傲骨难以支撑一个倾覆的王朝,悲愤中,他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文化,一个国家虽然灭亡了,但是若将文明薪火相传、绵绵不绝,那么民族便能永存。“故国余魂长飘渺,残灯绝笔尚峥嵘”,窗外风霜雨雪,更声鸡鸣,室内青灯孤影。王船山化心为笔,凝血为墨。一晃17年,他写成了《黄书》、《宋论》等两百余卷、八百万言的煌煌巨著。 倘徉在湘西草堂,草堂前一古枫,根部凸生,形若骏马;一古藤,铁骨盘旋,相传为夫子手植。草木无情,枫藤仍在,而船山已在数里外的大罗山长眠了300多载。 走过阡陌,迈上山路,踏着船山先生最后走过的足迹,我们来到了大罗山上的船山墓庐。青山黄土埋忠骨,坟前的石碑已斑斑驳驳,坟上芳草萋萋,一只蜘蛛在坟围的角落里静静地纺织着自己的天地。坟前堆满了鲜花,我点上一炷心香,秋风乍起,草木摇曳,沙沙作响,似在向我们诉说着陈年往事,而眼前的墓碑上似乎浮现出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它穿过厚厚的历史风尘,正注视着我们……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