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我国出现了三个大儒: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他们三人共同的特点,就是在两朝交替之际坚持抗清复明的立场,当发现形势不可逆转时,即隐居不仕,著书立说。其中,顾炎武以经学见长,黄宗羲以史学见重,王夫之则以哲学扬名。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才华横溢,思维缜密,在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只要一有闲空,即草修茅庐,勤奋著述,不仅写下了《周易外传》《周易大象解》《周易内传》《老子衍》《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庄子解》《楚辞通释》等一系列哲学著作,而且写下了180多万字的散文、诗歌等文学著作,其中咏梅的诗有110首:《和梅花百韵诗》和《追和王百谷梅花绝句》十首。
《和梅花百韵诗》写于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新年,47岁的作者陡发奇思,用两夜的时间一口气写了这100韵七言绝句。作者在序言中讲是为和湘三子,但嫌其“落字多腐”,而自用韵。《追和王百谷梅花绝句》则写于当年中秋以后。我们今天很少有人传诵他的梅花百韵和《梅花绝句》,但作者自谓,后十首“出入于冬秋花月之间”,足以比美王百谷之“寒香雪色”,“如岳鹏举论兵,存乎心尔”;而对百韵诗则深感“应付”与“大惭”。这也难怪,当时他正在 全力以赴地重定《读四书大全说》,没有精力雕琢诗作,那百韵可算是为了消遣而“挂角一将”。不过,为了了解诗人的心血,下面特序列百韵的标题,看看都写了些什么,再稍加剖析一两首;尔后,再选析后面的《梅花绝句》。
那百韵的题名为:古梅、早梅、庭梅、官梅、江梅、溪梅、岭梅、野梅、忆梅、梦梅、寻梅、问梅、探梅、素梅、观梅、赏梅、友梅、寄梅、评梅、歌梅、别梅、惜梅、折梅、剪梅、浴梅、浸梅、簪梅、妆梅、蟠梅、接梅、谱梅、苔梅、杏梅、蜡梅、竹梅、雪梅、月梅、风梅、烟梅、孤梅、移梅、疏梅、老梅、新梅、矮梅、远梅、落梅、瘦梅、宫梅、簷梅、寒梅、咀梅、盆梅、红梅、粉梅、青梅、黄梅、盐梅、千叶梅、鸳鸯梅、绿萼梅、胭脂梅、西湖梅、东阁梅、清江梅、孤山梅、罗浮梅、汉宫梅、廨舍梅、书窗梅、琴屋梅、棋墅梅、钓弯梅、樵径梅、僧舍梅、道院梅、柳营梅、蔬圃梅、茅舍梅、药畦梅、前村梅、炤水梅、山中梅、城头梅、水竹梅、水月梅、担上梅、杖头梅、隔帘梅、照镜梅、十月梅、二月梅、未开梅、乍开梅、半开梅、全开梅、水墨梅、画红梅、玉笛梅、纸帐梅。
其《寻梅》云:消息心知在别峰,南参烟水尚重重。溪云乍卷流泉细,一点响飘带影封。
通过“烟水”“重重”“溪云”“流泉”,描写寻梅的曲折艰难与幽雅意境,山回路转,别有洞天。
其《月梅》云:轻梢无叶出空微,弱片多惊定影非。碧海朦胧烟似水,清晖略带一分肥。
梅花“弱片”在“清晖”中婀娜绰约,姿态可人。读后有俏丽、清新之感。
《梅花绝句十首》读来确实比较苍劲、老到。今选其二首赏析。
其第八首云:断岭知谁旧种来,藤萝无限妒花开。蓬蒿初剪清魂洗,旧尉三生也姓梅。
作者自注:余小圃草庵有古梅一株。
他不知道自家小圃草庵的古梅是谁栽种,四周疯长的是藤萝,盛开的是妒花。剪除蓬蒿(包括那些藤萝、妒花),将清魂洗涤,永远保持梅花的骨格和芳香。作者生平实际上就是一株不惧势、不媚俗的古梅:他曾组织过反清的起义,他曾秘密串联过各种抗清的斗争,他曾坚决不剃发,隐姓埋名,四处躲避清兵的追捕;后来,当吴三桂反叛,要在衡阳称皇帝时,他又巧妙地挫败了让他写“劝进表”的企图;当“三藩”被平,朝廷派人奖励他拒写“劝进表”的行为,馈赠众多粮食和布匹时,他称病力辞,只接受粮食而退还布匹,并拒绝与知州见面。他既要对付清庭的压力和可能的迫害,又要应付吴三桂的倒行逆施,可谓用心良苦!正是凭借自己坚贞不屈又冷峻应对现实的风骨、品格,他才能洋洋洒洒,写出了那么丰富、那么广阔、那么深邃的篇章。
其第九首云:渐老看花似隔烟,诗情欲懒上滩船。绯桃红药输年少,把雪吟霜却少年。
此诗既是对古梅的赞誉,更是一种骄傲的自许。是呵,人生渐老,难免老眼昏花,观赏鲜花如隔烟雾,诗情画意也越来越少。但是,姹紫嫣红的桃花、芍药,只是盛开一时,真正能经历寒秋、严冬,“把雪吟霜”的,还是梅花;若论容貌,我比不上如桃花、芍药姹紫嫣红般的年轻人,可要“把雪吟霜”,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还要看我这古梅般的“老骨头”,岂只是老当益壮,简直是少年英雄呢。
王夫之就这样经久弥坚,度过了74年在人生上跌宕奔波、在学术上波澜壮阔的岁月,可以说无论是人品上,还是学术上,他都是一座高山,让后代人景行仰止的高山。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正月初二中午,在清代入主中原、建立政权第49年时,我们的大儒王夫之走了,他死于一个草堂里。十月,葬于衡阳金兰乡的大罗山。墓碑上是他71岁时自撰的铭文:
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侧其继配襄阳郑氏之所祔也。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
戊申纪元后三百二十有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文中,刘越石,是东晋时的名将刘琨;张横渠,是北宋哲学家张载。“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638年。其中具体年、月、日,是后代所刻。在清政权已经建立的近半个世纪后,胆敢这么直露自撰墓志铭的人恐怕悠悠天地、惟此一人了!
朋友,难道你从 王夫之的身上没有嗅到那迎霜斗雪、历冬愈盛的梅花的彻骨清香么!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