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前面一段时间中学课本上《纪念刘和珍君》等为代表的鲁迅大撤退的风波过后不久,近日又有张衡的复原地动仪模型是否应放在教科书中也闹的沸沸扬扬。更甚者,课文中的“陈毅探母”和“爱迪生救妈妈”同样质疑声四起。一时间,“四大缺失”甚嚣尘上。 鲁迅的大撤退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爱迪生和陈毅的故事是否虚构也还处于争论中,安徒生和巴金的著作是否被篡改或者剽窃还在打着口水官司。一切的一切,弄得俺一时六神无主,是非观念乱了阵脚。索性蒙起耳朵,管它水深火热大浪滔天。耳朵可以不听,大脑无论如何我是做不了主张的。 郭初阳的蔡朝阳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象一枚制导炸弹准确的砸向时下的语文小学教材的编者们。《开明国语读本》的重版,热评和被视若至宝又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他们的脸上。偌大的一个中国60多年来,竟然就没有一套像模像样的课本摆在孩子面前?我没有教过小学语文,但对里面的文章构成我还是清楚的。即使人微言轻,我还是要问一句:屡遭诟病为何依然如故?谁对谁错,编写者们连站出来解释的勇气都没有吗?是“人皆笑我太痴颠,我笑人们看不穿”的思想在作怪还是民众偏见,编者的傲慢????几册教材翻阅下来,觉得还是不同的年龄段应该对应不同的文体,但总的问题还是篇幅短薄艺术上淡泊。所谓艺术性的淡泊指的是小学课本中的课文承载了太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少了一些有关认知判断价值观的好例子。 我是一贯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德性,虽然偶尔也喝一声:素质教育。但今天让我对小学的教科书拉起了家常里短,也算是我的一个悲哀吧。(2011元月11日) (责任编辑:井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