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诗语•诗观
施德善 编
昨夜今晨,对一段时间来的阅读笔记稍稍作了整理。其中,大多内容是关于现代汉语诗歌的。兹录十几二十条诗观或诗话、诗语于后,以便查阅。待有空再整理另外本子,并予以编写和补充。 郑 敏:诗歌应该是反映这个时代的人所特有的境遇。只有你的情感成为一个时代的某个特别象征,才有意义。你才是时代的印记、记载。最终形成一个诗人与一个哲学家,来自于同样的一个东西,就是对人类最深刻的关心。 袁行霈:读诗,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趣。如与优秀诗人交友,勿论古典诗词抑或当下优秀新诗,都可以与之取得心灵上的沟通。欣赏诗作,如与友人对话。他们的人格感染我们,也提高了我们的情调和趣味。如诗的眼光,诗歌诗词给人以诗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并体味生活的多彩多姿。如山水田园诗,可以引导我们热爱和欣赏大自然。描写日常生活的诗,也能增加我们生活情趣,让人进入诗的境界。如语言的敏感,诗词诗歌可以使人的感觉更细腻。如人生体悟,新词古典诗词,一样可以启发我们体会人生道理。还可以引申发挥诗人原意,这也是读古典诗词或新诗的一种情趣。 刘再复:真正的诗人都没有寒气——如一些学者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对世界看得太透,反而悲观,从头到脚便生了寒气,像是冰人,不是真的人——与寒酸气——一些并无太多学问和建树却偏摆架子,刻意把自己抬高以期人们仰视,也有一股寒气,因为刻意,所以寒气变成了酸气——倒有许多热气和孩子气,至死都有一股孩子般的天真。 罗 青(台湾诗人):诗歌并不只是抒情的冲动,情绪的发泄,也不只是对一时一地某种现象和事件的展示,它更是一种诗歌技艺的优雅呈现,其中包括诗歌的分行,对诗歌意象的经营,对普适性人生价值的确认等,都包含着相应的知识、智慧。 韩作荣:有足够的吸引力,每读一遍似乎都有新的发现,能入脑入心,更深邃地理解人性与存在,对体现形而上质量的本质因素具有重要性的新诗凤毛麟角。真正的诗如海底的珊瑚和蚌中的珍珠,在缓慢中生长,在经历痛苦的磨砺中蕴含着光芒。 叶延滨:诗人何为?诗人面对的是语言。多少人说了千万遍的话,你需要重新诉说,让读者倾听到藏在自己心里的那些与生命有关联的话来!如犹太诗人保罗•策兰的诗句:春天来了,树木飞向它们的鸟。多好的诗句,全因特别的表述而展示魔力。就是与常人眼里看到的事样稍稍变了一下角度,就是主观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把人们认定的自然现象和科学道理稍稍扭动了一下,一句话就写出了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和神秘魅力的春天。大概这就是诗人的特殊才能,语言的点金术。 雷平阳:叙事,是诗歌最古老的特点之一。比如先秦《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再比如《荷马史诗》、《神曲》等等。叙事,可以让语言更及物,也利于言志。 汤养宗:一首好诗的标准问题,个人以为应该具备这些条件:有不同凡响的照亮精神的第一现场感。文本结构方式独立不群并且高度自治。语言鲜活到位,具有颠覆破障的冲击力。体现表率性的写作品质和方向感。读后能迅速瓦解对已有诗歌的温存而确信一种美终于又可以找到其相依托的形式。 黄恩鹏:诗是一个社会文化进步和人文精神提升的标识。它必是高贵的、纯洁的、艺术的。它是心灵深处一道纯美的风景。诗是一种“言志”的文学。它更是人类整体大思想、大情感、大文化的最好载体,是人类生命文化感悟蓄积后的大迸发。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相互应答,最好的方式就是诗歌的声音。一切悲悯、慈爱与劝戒,都应与诗人独到的审美心灵有关。在诗文本创作中,语言只是文本的工具和符号,思想才是诗性力量的根本。因为人类文化的追求,不在于外的文化阐示,最终还是要回归内心。 茂 盛:很多时候,诗歌的本质就是描述着人类的经验,一种纯粹的感悟,而不是以理性为先。坦白讲,这些东西胜于思想性,所谓好诗,就是能把经验的强度推到一个更高层次,展示一种更纯的美感。 九曲流觞:诗,可以找到一切文化的元素,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诗,可以找到一切思想的元素,情感的,伦理的,道德的。诗,可以找到一切艺术的元素,音乐的,舞蹈的,绘画的。可惜,社会主流放弃了诗歌……这种现象大概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原因很多,但大众没有放弃诗歌,因为诗歌直指人心,最能阐释人类的精神世界。打个比方吧,就如同人类永远有爱情一样,会永远有诗歌。 张学昕:精美的汉语美学传统,包括“起伏动荡”的叙事和“起承转合”的抒情节奏,叠加丰腴的意象、隐喻结构,时空交错的超验性呈示,对我们今天的汉语诗歌写作来说,无疑构成表意上的压力。一句话,来自于伟大汉语诗歌传统的美学力量,构成了今天写作的内在精神和表意形式的多重压力。/我们的美学在于:诗是创造,诗是人与存在的精神和艺术双重邂逅,而且,诗一定是思想深度和创造性形式间有机而强力的互动。/洞悉了人类命运和现实处境的方式,即诗的方式。/诗意的力度气度和强度,它应有的广阔性、文化气质,一定是发乎主灵又超越内心的。/古老汉字的内在活力与活力,在想象性的结构空间里,凸现着无限的张力。 郁 葱:许多诗人总在写大家共有的经历、情感、思想,一直写不到“自己”里面去。殊不知,写不透自己,就写不透“人”,也就写不透诗。写“人”,那是个无尽的、新颖的、永恒深刻的主题。 朱 零:写作是高贵的,是有尊严的。任何一颗示弱的心灵,都不会写出强大的作品。 杨松波:诗歌首先是一种自我追求,自我升华,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的需要,诗歌总是微笑着悲悯地对待一切,对待身边的事物和人,融化一切的困苦和忧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人的精神家园,诗歌不是宗教,而有时又像宗教一样,激起人们对生活的热情、憧憬和幻想。 王久辛:一个大诗人应该是一流的思想者,而不是社会活动家。像古代的犀首、张仪、苏泰等,都首先是思想家,而后才是纵横家(活动家),因为只有在思想的驱动下,他们的活动才被赋予意义,思想才在形动中闪耀出光华。 普 冬:诗意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与理想生存状态在对象中的呈现,映射与联动。诗歌正是借用语言的象征性,勾勒画面,放映影像,饱含感情,弥漫情绪,以美的方式引领心灵。摆脱束缚跨越时空,洞见物的本真、人的本真、世界的本真,从而抵达诗意的内核。 捕捉诗意,传达诗意,是诗歌创作的动力与意义。 饱满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大爱与大恨,激情与柔怀,皆源自性情与性灵。 刘 畅:写诗类似道家的辟谷,需要借助准确的咒语,才能打通信息渠道,要有信奉的品质,坚持修身的作为。 古 石:诗是一种呈现,是在对世界和我们自身最切近的体验之中,一种生命本质和事物本质的呈现。在这种呈现中,隐含着对生活、生命、生存的一种诗性哲思;同时,有一种精神在浸染着你,使你感到宽慰和愉悦。 施德善 编 2010-06-0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