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 > 成才之路 >

【典藏随笔】瞻拜白杨沟佛教遗址

时间:2011-05-09 22:07来源:本人原创投稿 作者:衔泥燕 点击:
漫步在这历史的残骸之上,流连在残垣断崖里,我们仍能想见远古到那高高耸起的浮屠高塔,矗立在白杨河畔,迎纳着四方拜佛朝圣的人们,耳边仿佛又听到了那悠扬暮鼓晨钟,响彻云霄,这情景不正是古诗所写的: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

 

                             

漫步在这历史的残骸之上,流连在残垣断崖里,我们仍能想见远古到那高高耸起的浮屠高塔,矗立在白杨河畔,迎纳着四方拜佛朝圣的人们,耳边仿佛又听到了那悠扬暮鼓晨钟,响彻云霄,这情景不正是古诗所写的: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在这一个天气晴和,阳光朗照的冬日,我们一行十几人,冒着零下26度的严寒,前去膜拜一处圣地,一座曾经闻名西域的著名禅寺——白杨沟佛教遗址,去找寻那早已掩埋在历史风尘里的佛音。

白杨沟佛教遗址,位天哈密柳树泉农场白杨沟村东一公里的白杨河上游,潺潺的白杨河水自中部流过,将其分成东西两部分,当地维吾尔族人称为:“台藏”。此系唐代佛教兴盛时期的大型佛教遗址,是哈密地区年代较早,规模最大的寺院。

                                    积雪的白杨河

车顺着古老的白杨河,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缓缓地前行着。积雪覆盖着苍茫的大戈壁,在冬日阳光的映照下,更显得空旷而安寂,雪光耀眼,一望无垠。只有身边这条白杨河,仍在积雪的覆盖下,如一条蜿蜒的巨龙一样,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她是这块绿洲上的母亲河,也许正是有这条不老的河流,这里的人类才得以繁衍生息,人烟日盛。河岸随水势而行,犬牙差互,不可穷其源。河滩上荒草遮掩,积雪深处,静穆如画,草茎上耸耸白雪,是造化的神来之笔。河滩高处,积雪渐融,依稀可见,杂彩斑驳的砺石,如果你小心,还可拾得几片不知年月的陶片。河滩上一行人杂乱的脚印,让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

在冬雪的覆盖之下,近水处竟有一种绿色的植物,绿得葱郁,绿得盎然,绿得晃人的眼。问所有人,竟无人知是何种植物。抬头远望,沿河岸稀疏几棵古树,厮守在被岁月锈蚀的河沿上,像几位虔诚的传经布道的僧人,从渺渺茫茫处奔波而来。

                                     禅寺遗迹

车停在白杨河西岸,扑面而来的是一大片历史的遗迹。残雪还没有融化,人们在断崖荒草中,仍可见残高15米的主体建筑,墙壁厚约一米左右,分前后两室,以甬道相连,主室居后,内残存一坐佛,高8.2米,坐佛后墙的南面有一小型穹窿顶建筑,顶已坍塌,为厚厚的积雪所掩盖。三面壁上均有小佛龛,旁边原有壁画。南行约百米,有一佛塔残迹。北部亦存有一石窟,其中一单窟的甬道中,有2平方米的的壁画,白底红绿彩因年深日久,而成暗红色,据考证,图案为小千佛,佛光早已黯淡为黑色。环绕周围还有屋檐遗迹十一间。

据考证,寺院构筑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断崖立面上凿出窟体后,再用土坯砌就:二是利用断崖直接开凿成窟;三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用土坯砌建成窟,洞窟的平面大致分两类,以长方形居多,方形次之。内壁涂抹草泥,现依稀可见斑驳的彩色壁画。

据唐代光启年间的《沙州,伊州地志》(残卷)和清道光年间修撰的《哈密志》,以及民国年间的有关史料记载:哈密自隋唐至民国的佛寺、道观众多,千百年来香火十分旺盛。就唐代《沙州,伊州地志》所载:“伊吾有宣凤、安化二寺,纳职有寺一。”

唐代下伊州下辖的纳职县(今拉甫却克古城)正北10千米的地方:“有一所香火旺盛的佛教寺院。”即指此处。

                                     佛音

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入新疆。约在公元1世纪传入哈密地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唐僧玄奘去印度取经,途经伊吾(今哈密)止一寺,寺有汉僧三人,中有一老者,衣不及带,跣足出迎,抱法师哭…… 

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生年学界一直议论纷纷,他俗姓陈,本名河南洛州缑氏县人,出家后法名玄。当时流入中国的佛教也分大乘、小乘,且又经西域诸国的中转及译师们的译介,佛学内部歧义纷呈,因此到西土印度取经的热潮渐渐兴起,玄奘也决心会通一切,于是:“乘危远迈,杖策孤征,”涉流沙,逾葱岭,前往印度求经问学。贞观三年,抵瓜州,过玉门关,踏上西行之路,这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历史上的唐僧玄不仅英武豪迈,机智勇敢,完全不像小说中那样不辨真伪,懦弱无能,而且他也不是奉诏西游的,而是私自越境,偷渡向西的。也许正是如此,他的载誉归来,才更有传奇色彩了。据说他也曾在白杨沟佛寺讲大乘佛法数日,参谒者不绝。  

唐朝,基本完成了统一西域的大业。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这一时期,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佛教兴盛。每逢佛教节日(如五年一次大会、乞寒节等),佛教僧侣除讲经布道外,还上演剧目,伴以舞蹈音乐。1959年,在哈密县天山公社板房沟发现的27幕大型佛教话剧手抄本《弥勒会见记》,就是用回鹘文写成的佛教剧本。他们在各地上演佛教话剧,宣扬佛教教义,招募僧众。今哈密白杨沟上游的佛洞、佛寺遗址,庙尔沟佛窟遗址,东庙尔沟石佛寺遗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  

13世纪70年代,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路过哈密时,曾见到哈密人皆崇拜偶像,多是佛教徒。元明时期,在哈梅里(今哈密)畏兀儿人中,涌现了不少佛经翻译家元皇庆年间,受命翻译佛经。14世纪上半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哈密,15世纪末,东察合台汗国吐鲁番速檀4次侵占哈密,用武力向哈密传播伊斯兰教,佛教势力渐衰微,该寺院香火日断,逐渐没落。

漫步在这历史的残骸之上,流连在残垣断崖里,我们仍能想见远古到那高高耸起的浮屠高塔,矗立在白杨河畔,迎纳着四方拜佛朝圣的人们,耳边仿佛又听到了那悠扬暮鼓晨钟,响彻云霄,这情景不正是古诗所写的:安禅僧定性,啼树鸟音闲?

谁能想到多少年后,那络绎不绝的敬香礼佛的人流,早已绝迹。那香火鼎盛的寺院,会真的已然入定……

寂寞无尘真寂寞,清虚有道果清虚。

                              2011428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