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 > 现代名家 >

徐志频:从谭嗣同到欧阳君山

时间:2011-06-23 18:29来源:本人投稿 作者:徐志频 点击:

        中国思想界屠龙已久,气象萎靡。今天,湖南人欧阳君山一部《注目礼》,以其大胆而全新的学说,在国人中掀起头脑风暴,给疲软的精英界刮进一股清凉醒脑的旋风。

什么叫注目礼?一年前,听君山说起,当时的直感是新异。今天第一次系统地看完《注目礼》,我对他的体系,有了一个了解,依然觉得鲜活生猛。
这本书有概念的提出,有立论,有论证,用的都是当下话语,作者近乎用诗歌的跳跃与想象在研究学问,因此这本用通俗白话写得易看好读的书,纵横捭阖,跨度很大,思维的弹性比较大,留白处常有,整体气象不拘一格。如果在中国历史上找一本可以参照来类比的书,我以为它最接近谭嗣同的《仁学》。两本书比较来看,许多问题顿时通透。
说渊源,谭嗣同是王船山思想的衣钵传人,君山兄弟作为王船山的同乡,颇有船山之风。伍继延先生在前面的推荐语中有“船山胆识君山继”之句,正在于此。
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地域性格,就这样无形中透出来。当然,《注目礼》与《仁学》最切近处,还在内容。
《仁学》在当时是一本新思想启蒙的读物,上卷提倡兼爱、宣扬博爱、宣扬维新、强调革新。下卷批专制、批三纲、宣扬科学民主。谭嗣同文字刚烈,立意生猛,他将过去一锅端掉: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注目礼》是九章一贯到底,将经济学关于“经济人”假设的根抽掉了,用现代性的理念,将传统都逐一否定掉了。谭嗣同当年是创新“仁”,仁则通,通则久。它还借用“以太”来说物质。这些我在《经营天下的湖南人》一书中有详细分析,读者可以参看。君山兄弟创新一个“注目礼”,一切尽在“我”之中。两者同根:“仁”也好,“礼”也好,源头都在孔子那里。
这两本书在写法上十分类似,就是思想十分庞杂。《仁学》把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和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仁学。谭嗣同借用佛教“破三执”,要求“破除我执,打破人我”的界限,从而实现平等。在一般读者看来,如果知识结构不够庞杂,很难跟上思路,被他拖得大脑缺氧,云遮雾罩。《注目礼》是将哲学、古典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也全部一锅煮了,内容的庞杂比《仁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对许多习惯了古板套路的读者,可能会有意外,其实都可以从王船山那里找到源头。王船山是本百科全书,他影响到谭嗣同,谭嗣同又影响到毛泽东,他们仨思考问题,都是全知全才的视角,可以从任一角度,对任何问题作出透彻解释。所以,当一个思想家有能力让自己变得庞杂,他就有了“天纵其才”的格局。
回到《注目礼》,这本书对经济学拔根的一点,就在“比”。全书否定点是:经济不是靠欲望来推动的;建设性立论是:经济是靠人的“比较心理”刺激出来的。这种假说,在我看来,跟谭嗣同当年提出“以太”概念相似,它或者还不完善,但正如王船山的朴素唯物主义经过谭嗣同的“以太”,再到毛泽东,就发展成辨证唯物主义,注目礼对当代经济界那些粘稠的头脑有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它启发精英们掉转脑袋,在“比”字上挖掘社会、政治、人性,解决现实问题,这无疑是一种新思路,说不定在将来会催生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未可知。
这本书与《仁学》类比,所以说有启蒙作用,在我看来,就是它从根上在反思今天多元而混杂不堪的思想。随便摘录,比方《何谓自由?如何民主》一节:所谓自由民主,彻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依附性的解除。再如《还天下于天下》一节:而今真道一句话,解散天下,个人本位,一盘散沙。在《天子:赞天地化育》一节:怎么赞天地而化育?一言以敝之,尽可能地去组织化。
这些观点,站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去分析,都具有穿透力。以我对中国思想史的了解及西方制度的渊源,双方可以找到沟通点,比方从先秦诸子的杨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到今天美国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中西融合,就大同小异,关键是,怎么继承,怎么对接?这些是今人的事。
但中国民族根性,是群体意识,是伦理与道德至上,而这些是造成帝国制度下的集权主义的工具,集权最早的源头,在氏族血缘那里。而西方民主价值,自由市场理念,契约精神,在于他们一开始炸毁了氏族制度,古希腊是工商业文明的源头。集权还是民主?说起来容易,但要在理论上论证,给人以信服的答案,不容易。君山兄弟在尽力做到,所以,走出经济界的启蒙,即使放进中国思想界的范围,本书在观念上也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君山小我一岁,算同一年代人。我之前有个习惯,很难将比我年纪小的人的书看下去。人的知识面与思考深度,到底与年龄有点关系。君山兄弟的书打破了我这个习惯。他的《天下事》一书如果说还有点少年意气、书生狂气,激情大于思想,到《注目礼》就已成熟,激情、学问、思想开始同步。中国曾有句古话,叫少年老成。其实是句假话,只有老年少成。说少年老成,那是庸才与笨蛋的借口。叔本华写出《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那年,不过三十岁。张学良做将军才25岁。湖南改变中国与世界的一流人物,差不多都在三十岁左右死了。宋教仁31岁,蔡锷33岁,谭嗣同大点,也就34岁。毛泽东问鼎地球,不过32岁。世界上许多平庸的人活到大他们一倍的年纪,看懂他们的思想还十分吃力。这是老年少成的结果。君山兄弟差不多也就在谭嗣同写《仁学》的年龄写《注目礼》,这是历史机缘,也是历史巧合。
俗话说,礼失求诸野。《注目礼》刚好由君山兄弟这样一位民间知识分子来完成,不是偶然。君山有意在强化他的民间定位,是否因为今天这个浮躁与价值混乱的时代,也只有像王船山那样避世在湘西草堂,才能写出惊世之作,泽被后世,千秋万代?
无论如何,今天的中国思想界,疲软日久,需要豪气,需要大气,需要猛气。非得有此势大力沉的思想,不足以启蒙。颇有船山风骨的君山,我相信他可以开出生面。 
(责任编辑:百合)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