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 > 古代名家 >

中国大儒——遥望那些远去的文化山峰

时间:2012-11-03 16:58来源:网易文化论坛 作者: 网易文化论坛 点击:

                                 序:仰望并触摸大师 
     
    大师是用来仰望的。
    
    每一个大师,都是一座嵯峨的高山。或壁立万仞,危岩高耸,逋峭幽邃,或雾锁深谷,藤缠迷径,苍苔侵阶,但他们都巍巍屹立,傲然横空,独成风景。
    
    每一位大师,又都是一条奔竞的长河。或波平水阔,远帆点点,浩浩东逝,或水急流湍,浪花澎湃,鱼跃鸢飞,但他们都静卧大地,通古接往,自成生态。
    
    因而,仰望大师,其实就是在仰望一种别样的人生,膜拜自己难以企及的高度,体验自己无法拥有的厚度。
    
    宽博、深邃、辽远、浩淼……这些构成了大师群体的精神底色,同时也生动着我们因长时间张望在庸碌俗世而日益呆板、凝滞的眼睛。通过仰望大师,于是知道,人原来可以将自己活到这样精彩的境界,人也可以将自己丰厚到如许超拔高迈的地步。做为一种人生的高标,大师以曾经的既定存在,告诉来者的是《诗经》里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句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大师还是用来触摸的。
    
    因为每一位大师,首先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人。虽然头顶的月光不一样,吐纳的空气不同,但他们一样品啜着人生旅途中的诸般艰辛与苦涩,一样有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忧心与感伤,这就和同样为人的我们有了根基上的贴近性。
    
    毕竟,将一个人放在像框里,而不是供在佛龛中去打量,会更为逼真。
    
    单纯仰望的视角,会让大师获得我们无尽的敬意与歆羡,但同时也获得我们的慨叹与陌生。后者造成的疏离感,无论于大师本人,还是对需要认识大师的我们,均无益处。
    
    那就伸出手,触摸大师,哪怕只是轻轻牵了一下他的衣襟,你指头肚儿都会触到一种分明不同的质感。

   仰望大师,只需崇敬就够。触摸大师,还需要有一份平常心。就像领袖身边的秘书,除了有与大众一样的景仰之外,他还有抛开神圣与神秘之后的日常悉心照料之心。
    
    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无论先秦儒学,西汉章句训诂之学,东汉的谶纬学说,魏晋南北朝的玄学,还是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探究义理的宋元之学,明代心学,清朝的考据学,都大体继延了这样一个发展程式:兴起,隆盛,衰变,末流,纠偏。然后,周而复始,进入到下一个类似循环。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蜕分期(异);四、衰落期(灭)。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启蒙期者,对于旧思潮初起反动之期也。旧思潮经全盛之后,如果之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瘀,则反动不得不起。反动者,凡以求建设新思潮也。然建设必先之以破坏。故此期之重要人物,其精力皆用于破坏,而建设盖有所未遑。所谓未遑者,非阁置之谓。其建设之主要精神,在此期间必已孕育,如史家所谓‘开国规模’者然。虽然,其条理未确立,其研究方法正在间错试验中,弃取未定。故此期之著作,恒驳而不纯,但在淆乱粗糙之中,自有一种元气淋漓之象。此启蒙期之特色也,当佛说所谓‘生’相。”
    
    那么,全方位认识一个大师,就不能以其耀眼的光环遮照所有的阴翳,来全面讴歌;同样,更不能以其末流时的种种流弊来蛮横指责初兴时肇始之学。只有放在具体的历史现场,在其所处的学术环境、政治语境中,看起创树,读其作用,察其身量,这样的审视才更为允当与客观。
    
    就这样,上迄先秦的孔子、孟子、荀子,下至民初的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一个个在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组成了中国儒学大师集团,集体走入了我的笔下,人文炳焕,云蒸霞蔚,荦荦大观。
    
    将他们屈尊集于一册之中,珠串起来,自有作者一份苦心。那就是,再现大师,标定他们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中接衲传灯的彼此坐标,画就一个以人物为载体的中国学术史图表。而且,还奢望用一位位鲜活的人物为载体,为读者呈现一个并不十分枯燥,但于史有征,于学有养的简易中国儒学史读本,或曰中国文化史另类读本。
    
    每一颗璀璨的星星,你可能都是熟悉的,将他们星罗棋布在一幅完整的夜空中,再去凝视,或许你会有额外的收获。
    
    本书所遴选的大师们,基本上各自分立于不同时代,分别稳稳端坐在他所屹立的历史时期的学术巅峰。这样依次触摸大师,从他的学术成就、人生履历、历史背景,乃至学风流变,赓续设笔,钩玄稽要,可以更为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每一位大师在学术史上,各自的创树,所起的传承作用,所居的高度。
    
    其实,他们不仅仅表征了中国儒家史。
    
    钱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说:“儒家思想形成中国民族历史演进之主干,这是无疑的。广播下层的是社会风俗,英华结露而表显在上面的是历史上的各方面人物。而传衍悠久,蔚为一民族之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之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主脉。并不是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国民族之历史与其文化,乃是中国民族之内性之发挥而成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者,期间最要的一部分,则为儒家思想。”
    
    梁启超也在《饮冰室书话》中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那么,一位位大儒,毋宁说就是横亘在中国文化历史天空中的一座座高山,就是流淌在中华学术大地上的一条条河流。
    
    攀跋其上,涉水其间,向他们致敬,其实就是在做一次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游历,是在向中国文化史礼祀与致意,触摸他们的思想与人生,就显得很有必要。
    
    本书想做的,很简单。就是想在勾勒儒家大师群体肖像,再现大师风范之余,为您间接描摹出一张中国儒家文化地图。
    
    心向往之,力不能逮,这是人常犯的毛病,相信在下也是其中一个。

       

《中国大儒》目录
序:仰望并触摸大师
孔子:一个有趣儿的老头
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宗师
董仲舒:天人三策罢百家
戴德、戴圣:在冷学中振衰继绝
毛亨、毛苌:为《诗经》插上翅膀
刘歆:雄踞西汉的一座学术重镇
杨雄:用寂寞自身重塑儒家精神
王充:不妥协的现实批判者
马融:不拘儒者之节的严谨儒家 张衡:从自然科学立场阐释儒家精神
何休:汉代《公羊》学之殿军
郑玄:在遍注群经中综采大成
王肃:讨伐烦琐章句急先锋
刘劭:毫无窒碍的援道入儒功夫
何晏:声名盛著的清谈座主
王弼:孤怀独往的注《易》大师
阮籍、嵇康:竹林里越名教而任自然
向秀:向兴厌世之思的玄学棒喝
范缜:在释学包围中罄悬河之辩
徐遵明:北魏后期最有影响的经学宗师
刘献之:北朝博观众籍的一代名儒
颜之推:隋朝士林的典范
陆德明:唐朝儒教为本的奠仪者 刘知几:开启儒家经典怀疑思潮
孔颖达:训诂学上的继往开来人
啖助、赵匡、陆淳:空言说经的“异儒”
杜佑:垂范后昆的典志体通史巨擘
韩愈:宋明道学的先驱
李翱:格物致知的发端者
柳宗元:在对峙中寻求统一的思考
胡瑗、孙复:力肩斯道之传的宋学开山人
范仲淹:将学问的基点设置于“疑经”
王安石:经世致用中重塑儒学走向
司马光:一部《通鉴》耀古今
欧阳修:在疑古惑经中坚持求是精神
周敦颐:理学的开山宗师
邵雍:将汉学摆向宋学的艄公 张载: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请命
程颢、程颐:理学心学正朔 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泰斗
吕祖谦:集雅鹅湖会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
许衡:元朝蒙古族汉化的推手
陈献章:静坐中寻求悟达
王阳明:中国儒学的一座历程碑
李贽:异端与叛逆
顾宪成:对王学末流修正航道
刘宗周:学问与气节并重的巨匠
黄宗羲:重建儒家思想新体系
顾炎武:乾嘉汉学的肇始人
王夫之:于六经皆有发明
颜元:推翻程朱,复旧孔孟
阎若璩:将学术引向实证
钱大昕:经史考证的奇才
戴震:学识渊博的皖派学术中坚
龚自珍:启晚清思想解放之先声
廖平:空存其说以待之
康有为:晚清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梁启超:新学泰斗
章太炎:古文经学的坚定捍卫者
王国维:波心荡月冷无声


(责任编辑:刘志斌)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1)
91.7%
踩一下
(1)
8.3%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