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人物通讯 >

“打工诗人”朱保平的寻梦历程

时间:2010-09-29 23:13来源:常熟日报 2009-12-14 民生 作者:本报记者 顾惠玉 点击:
打工诗人朱保平的寻梦历程。

 


 “半生坎坷历沧桑,虽是清贫气自昂。淡看繁华常律己,勤修诗韵总图强。韶华窘迫求学少,而立无为立志长。从此僦居灯照晚,三更饥渴啃书香。”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打工诗人朱保平自己。而在诗友朱宏眼中,朱保平是那么卓尔不群:一边打工一边坚持诗歌创作,先后创作近千首诗,不少诗词发表于广州诗词报、长白山诗词等国内比较权威的刊物。
  驱车30公里,在朱保平开在碧溪集贸市场的40平方米左右的小服装店里进行采访。11月的寒风从玻璃门缝里灌进来,很冷。你就在这里写诗吗?面对记者疑惑的目光,朱保平不好意思地搓着手:这是才开不久的店,没地方搞创作,就在手机上写,写好了再发给诗友们磋商。
  得知记者要来,朱保平特意找出旧作《寻梦集》,那是他打工经历中创作的诗歌,收录在条纹笔记本上。泛黄的封面,显示已有些年头了。
  贫困中无奈退学
  为了生活/我远走他乡/母亲送别的眼泪/透溢几丝不忍几许凄凉
  1973年的秋天,朱保平出生在安徽枞阳县陈瑶湖镇前河村严庄。读到初中二年级,听母亲在暗暗叹气,全家7口人只有20里外的5亩薄田,怎么活?望着父母亲弯曲的脊梁,朱保平心中充满负疚。哥哥姐姐们全都出去打工了,可异乡传来的消息让这个贫穷的家更是雪上加霜:工头骗了哥姐,一年打工的钱根本没拿到。朱保平知道自己也不能再读下去了。他要为父母分忧,主动提出去外地打工。
  可是他怎么舍得课堂?怎么舍得丢弃刚刚萌芽的文学之梦?全班、全年级,数他作文最好,常被老师当范文在课上朗读。写的诗词更为同学老师推崇。去拿初中二年级成绩单的最后一堂课上,朱保平泪眼迷蒙。
  老师,请将这节课延长;同学 请给我以留念的目光……写下主动离校后的第一首《退学》诗,朱保平跟随同乡来到常熟,在一家窑厂开始了打工生涯。
  碎砖作笔写辛劳
  哎嗨哟,哎嗨哟/这是搬运工人劳动解乏时的歌/挑断了多少扁担/磨烂了多少箩筐
  “哎哟哟,保平小心!”哥哥的话音未落,扁担已从朱保平肩头滑落,人也扑通一声掉进了河里。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烧窑还是靠煤,而从船上驳运煤到窑场,全靠人工运输。一担煤足有100多公斤重,怕弟弟16岁的肩头稚嫩,哥哥时常把箩绳拉足自己一头。饶是这样,朱保平走在三四十厘米宽的木跳板上还是打颤,失足落水是常有的事,也因此常常感冒、发烧。深夜里,朱保平浑身骨头都痛,翻来覆去睡不着,脑中却闪出了诗句。可是哪里来的笔和纸呢?就用身边的碎砖角在三合板上写吧!第二天,工友们起床就看到了他的创作,纷纷夸他写得好,还让他代写家书。从此,诗歌成了朱保平苦难中的唯一慰藉。墙上、木板上,凡是能写诗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手迹。可惜,朱保平说,这个时期写的大多是“打油诗”,写过就忘了,没留下多少。
  苦雨凄风志不坠
  出门举目无亲朋,雨夜露宿过道中。寒风欺我衣衫破,苦雨笑我饥肠空。
  这是一首写在卖米的小黑板上的诗,老乡称他用这首诗换来了衣服和饭菜,而他自己知道,这是人们对他逆境中坚守信念的肯定。
  1996年的冬天,一心想改善处境的朱保平跟随老乡来到上海贩米。早上四五点在江桥市场买到米后,再用自行车驮到石库门贩给市民。这天,米没卖掉多少,老天却风雨大作。饥寒交迫的朱保平不甘仅仅蜷缩在过道中过夜,便用粉笔在小黑板上写起了诗。一个上海阿姨为他送来了饭菜和衣服,眼里充满关爱:孩子,喝口热汤吃口热饭穿上衣服再写吧。这一刻,朱保平热泪盈眶。
  去上海之前,朱保平在无锡做收酒瓶生意,他形容,这是最苦的一年,一辈子都难忘记。为了承重,自行车上装了两个大筐,刚学会骑车的他更不会掌控了,常常被摔得鼻青脸肿。路远回不了出租屋,就只能在桥洞里过夜。就在桥洞里,对着满天星斗,裹着随身携带的破麻袋,朱保平还会构思,写诗。
  推着货车觅知音
  开着焊了货架的电瓶车/在乡村与集镇间穿行吆喝/陌生的路走熟了/陌生的面孔/也少了初时的抵触
  2002年春天,朱保平和妻子在常熟碧溪镇租了房子安定下来,妻子在家守个小摊,他呢做起了流动货郎,在常熟东乡及邻县太仓一带卖些针头线脑、零食杂货。渐渐地,他用诚信和朴实赢得了村人的尊敬,同时也引起了太仓鹿河街上一个退休在家的老者的注意。看到朱保平卖货之余常常深思,老人主动上前攀谈。朱保平拿出了写在笔记本上的诗集。打工十多年,写了无数的诗歌,可是,这些诗无人共读,也不知写得怎样,成了朱保平最大的遗憾。
  “看不出啊孩子,你是一个这么有志气的人!”读完保平的诗,老人说,我虽不大懂诗,可是从中能看出你的执着与高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就凭你这一点,不管你是哪里人,你这个朋友我交定了。从此,一老一少常常相会,老人留他在家里吃饭,交流人生看法,畅谈理想信念。朱保平说,老人在这个时候出现,更像一盏指路明灯,让他在快要迷茫的时候,坚定了人生的方向。
  放弃“高薪”为写诗
  高枝直指云霄处,总立风头气洒然。雨雪来时先受过,一身傲骨笑天寒。
  2005年夏,老人家在弥留之际把朱保平叫到病床前,把他托付给了一个人,做实业的儿子。
  朱保平至此才知晓,这个清秀的老人是太仓一家知名企业董事长的父亲。老人家给保平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发财的机会。保平何尝不懂,可是他不愿利用与老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去谋利。这年年底,董事长找到他,为他提供了一个工作岗位,让保平在他的企业里做策划搞宣传。朱保平去了。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努力去适应新的角色,也以出色的业绩赢得了董事长及同仁的赏识。可是大企业自有大企业的工作规律,忙起来,保平几乎几个月与诗歌搭不上边,“心绪乱乱的,竞争的压力也很大,我还是喜欢能一边写诗一边工作的生活。”想了数天,朱保平作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辞职了。董事长挽留不住,只得成全了他。
  现在,朱保平有三个家,三个都是租来的家:妻子在东张镇上租房开了一家杂货店,也是他和妻儿栖身的地方;徐市的一家小店,请人在打理;他在碧溪集贸市场的服装店,则成了江花诗社的碧溪联络点,与诗友相聚唱和的一个地方。
  结缘江花意更浓
  诗门初进谢宏兄,韵海遨游始径同。未以迟来生怠慢,却因后进坦襟胸。平平仄仄为君爱,仄仄平平乃弟钟。笑对繁华心不悔,清贫携手上巅峰。
  与江花从结识到相知眷恋,朱保平始终感念着一个人:诗友、碧溪江花诗社秘书长朱宏。
  就在与太仓老先生结识后不久,朱保平也在东张听说了碧溪有个江花诗社。他托人捎去了一封信,强烈要求加入这个诗社。朱宏他们欣然接纳了他。从2004年初至今,每个星期六下午江花诗社活动的日子,朱保平骑着电瓶货车奔走在东张到碧溪到浒浦的路上,风雨无阻,从不缺席。在这里,他认识了诗友崔以军、齐炳元、钟锡仁、徐晓益、顾红艳,学会了写格律诗。每当大家称赞他,保平,你又写了一首好诗呀,他的心里就比喝了蜜还甜。如今他已是江苏省楹联协会和南京、哈尔滨青山、苏州市沧浪、常熟红豆、常熟江花、太仓娄声等诗词组织正式会员,前年还当选为家乡安徽枞阳诗词协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5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