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棚飞出幸福的歌?
文/张栋山

【开原新貌 图片来自网络表示感谢】
魂牵梦绕,几回回梦里回开原!
人老话多,树老根多。
眼见着60甲子一轮回的日子临近了,记忆的闸门突然拉开,奔腾而至的往事纷至沓来。
带着第一声啼哭降生在乡下的茅草屋,牙牙学语之时就在开原乡下满世界的疯,多少往事不堪回首?
曾记否,清晨扒开眼皮第一件事就是前街后街地乱窜,姥爷家看看,爷爷家巡视,七大姑八大姨瞧瞧,甚至连耗子洞都不能放过,看看谁家的饭好,结果大多是姥爷家的白菜炖豆腐诱人啊,放开肚皮包餐一顿。后来成立了共产主义大食堂,姥爷管点小事,俺们都跟着借点光,吃点香的倒也稀松平常。
张家窝棚据说是祖上从山东逃难的落脚之地,一个大沟自然分为前后街了,15华里之外有个地方名曰金沟子,45华里乘势而上是远近闻名的重镇开原县城,脚下这片土地美丽富饶物产丰富,于是便撂下行囊,在此安居乐业了。都是张氏家族的亲友来此相聚,风雨飘摇中搭起的简单民居便成了张家窝棚的象征,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下来。
那时穿村而过的大沟中流水潺潺,几个天然泉眼昼夜欢歌,鸟儿飞,鱼儿肥,顺手就能捞到几多宝贝呢。
据爸爸说,他小时候还遭遇过狼群叼猪羔子的事情,许多人结队追赶,直到狼哀嚎着猖狂逃窜才肯罢休啊。
到了我们懂事时,野鸡已经稀少,只剩下半夜三更掏家雀的乐趣相伴,实在闲的蛋疼就去骑牛,每每被摔掉胯胯,被抬回家中还得挨顿胖打,躺在火炕上闭门思过吧。
1959年,老爸在锦州铁路技校毕业,分配到郑家屯机务段开火车,由于发明了呼喊应答法而名声大噪,甚至到人民大会堂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作为家属便借了光,领导直接安排随迁事宜,立马就给分配了住房,可见一件事就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啊。
打那以后,开原只是一个遥远的梦,可望而不可即。虽然亲友们经常走动,但是想要故地重游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直到1974年高中毕业,要下乡了,才有机会回去小住两日,三娘赶完鸭子,喂好了猪,只是在沾满污渍的围裙上抹了一下手,轰出趴在锅里的小鸡仔子,烙出2张糖饼放在满是豁口的碗中,一串热泪汩汩而出。其实俺知道,人们的日子并不宽裕,城里的面粉都是论斤按两供应啊,大农村上哪里淘弄去,这香喷喷的诱惑,该有多少浓浓的情意包含在其中,还有心思讲究什么卫生与否呢。怪不得老人家要让知识青年到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解群众疾苦,与百姓打成一片呢。
一别故乡,弹指一挥间若干年。
今年恰逢三娘80大寿,急急忙忙地应邀而去。故地重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老人家满面春风的应酬着,南来北往的亲人古旧欢聚一堂。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真是修来的福。三大爷今年已经87岁了,躺在炕上听着三撵数钱的声音喜不自禁,儿子、姑娘都掏出来880元寿礼,一方面是报答养育之恩,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农村富裕了,不然的话心里想的再好,也是无能无力的呀。
几十口人欢聚一堂,欢声笑语飘向四方。兄弟妹子们笑满腮,情满怀,不尽豪情滚滚来。在早种地得交钱,如今国家给咱们补助,这一反一正想要不富都不行啊。老了的人,还有补助呢,钱不多,可是国家没忘了老百姓,草民能不心领神会吗?
新农合遍地开花,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报销,老农的日子也能芝麻开花步步高,谁能不感受到阳光的灿烂,生活的美好。
老守田园的可以在养殖上下点功夫,衣食无忧;打工的年年都能赚到实惠,盖新房,娶新娘;实在离不开土地的人还能到私营企业里一展身手,能够去家前庙后的养殖专业户里帮工,一把一利索的现钱触,用不着去讨薪,为几个小钱劳心费力啊。
农民如今的日子滋润了,抬头见喜,哈腰捡钱已经成为现实,山沟里正在飞出欢乐的歌啊......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