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法学院乘坐过文理学部校车的学生,也许经常会看见过这样一位老人:头已谢顶,两鬓斑白,常常提着装书的手袋行色匆匆,与普通的教授并无二致,其实他不过是一个71岁的蹭课学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地就是为了亲耳聆听教授们的每一节课,不白度过每一分钟!
细心的学友发现,这个学期,115教室最后一排,雷打不动地出现一位老者,两鬓斑白,常常提着装书的手袋,掏出来全都是法律专业书籍。武大法学院本科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风饶有兴致的介绍说,这几个月,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这位老先生坐进政法干警定向培养班“蹭课”,成了校园网上的老明星。
据了解,这位“蹭课”老者名叫寇学东,今年已71岁,是该校2009届自考毕业生,紧接着又开始了考研的各项准备工作。几经努力成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之后,他更加勤奋,坚持每天早7时左右就坐到教室自习。一天最多要“蹭”8节课,中午就趴在教室的桌子上休息一会儿。
能在武大听课,寇学东觉得很快乐:“从懂事起,我就告诉自己学无止境。我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我渴望学习,也想一生学习。”法学院副教授罗吉是寇学东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我从教这么多年来从没见这么大年龄的老人还坚持学习”。她说,寇学东很勤奋,虚心求教,经常“老师老师”地喊她,让她也感觉有点不大好意思。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听说过,但见者寥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代枭雄曹操人生苦短,岁月如歌。但见人海茫茫中,见怪不怪的是人过30天过午,一过51报啥啥不批,天花板的干部都准备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有“明白”之人深感即将大权旁落,赶紧在位期间捞上一把稻草,成就了59现象。古代有一过甲子年就要活埋的酷刑,后来被修正了允许百姓可秧长,能活多少就活多少,帝王将相能祈望再向上天借来500年呢,草民苟延残喘活着也是遭罪,莫不如早死早托生,所以自暴自弃成为潮流,大多选择了混吃等死的自然法则。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耄耋之年自己感觉到的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别人还有何奢望啊。
寇学东真的不简单,68岁的时候获得本科学历已属凤毛麟角了,71岁了又开始了新的征程,全副身心的投入到了考研拼搏之中,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学而知不足。老人渴求知识,努力攻关,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早7点开始打冲锋一般挤校车,中午趴在桌子上假寐,晚上又急匆匆地赶回家中温习功课,无论雨雪风霜,不管冬秋春夏,都在坚守,难能可贵,一以贯之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同学们风华正茂,唯有他教授模样当学生,爷爷辈分混迹于新新人类之中,躲在最后一排蹭课实属无奈之举。遇到问题教学相长请教老师,三人行必有吾师,孜孜以求,刻苦登攀,体现的是师道尊严,学友的真情无限!
71岁学艺不算晚,蹭课老人带给我们多少震撼?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现实中多少人在空掷光阴,辍学、逃学的有之,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少,书包是背出去了,人却跑到网吧乐逍遥,即使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口若悬河贯通古今地不遗余力讲解着呢,他呆滞的眼光迷离,心在飞翔了,神仙也是朽木不可雕也。如今的大学生找工作难,剔除课程专业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学无所长难道不是一个重要原因吗?挂科,还是挂科,你让我学,我偏不学的抵触情绪蔓延滋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已是不争的事实,实在值得警惕和防范。
知识改变命运是当年最为响亮的口号,在田间地头我们知识青年捧起了久违的书本,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俺们想起了那早都就饭吃了的XG,12届毕业生千军万马去挤独木桥,可喜可贺,可悲可叹,用5科10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拼命读书,获得学位,进机关成为时代的娇子,一切都改变了,幸运吗?非也,正如机会给有准备的人一样,要是没有平日的积累,岂能一蹴而就?想起同学中有人居然一边土里刨食,一边把字典从头至尾背下来;有人唐诗宋词倒背如流;有人专门研究古代史,对于每件重大历史事件都能如数家珍。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光靠三分钟热血不行,临阵擦枪不快也光没用,知识需要积累,厚积而薄发才是真学问。
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啥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这位老学者已经做出样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浪费寸金难买的寸光阴?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了那些辛勤耕耘的博客作者,有的确诊为癌症,自知属于自己的时间无多,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写作,坚持着在别人的空间留下脚印;有的高位截瘫,趴在轮椅上艰难的跋涉不止;有的拖家带口蜗居在地下室中,依旧不忘圈子的管理,时是在为他人之作嫁衣裳。这是一种精神,更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力量源泉,鼓舞和鞭策着蹒跚学步的后来者前进。
有了这些人,我们真的好幸运!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