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10月1日《新闻晚高峰》栏目报道,继东北农业大学学生进行动物解剖实验时,被感染布鲁士杆菌病后时隔一个月,黑龙江省飞鹤甘南欧美养殖有限公司再爆相似病例。报道引述该公司员工说法,称几十名工人、上千头牛陆续染病,“牛得病了之后还在正常产奶,牛奶还拉到北厂生产线上生产成奶粉”。
昨日,飞鹤乳业对记者表示,因劳资纠纷导致员工虚假报料才有了该报道,公司已经报案,奶粉质量没有问题。
一边是危急公关,一边是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声嘶力竭地忽悠百姓不要杞人忧天,言外之意是大可放心食用。消费者举步维艰,听工人们言之凿凿的揭发为了凑够牛的存栏数目,厂家大肆从国外引进乳牛,得病之后安排员工撒药疗伤,保证那牛依然维持产奶,直至病死槽头。然而牛没见好,人却染病,四肢乏力,甚至丧失性功能,直到生不如死痛快。这样的企业源源不断的生产“好奶”占领市场,谁敢保证下一代将抗快乐阳光呢?
无独有偶,近日公布的2010年广东海洋公报显示,广东近海四成入海排污口排放污水超标,16%的近海海域正在遭受污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小平博士表示,重金属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体的肾、肝脏、性腺、鳃中,市民经常食用的生蚝中,铜元素和镉元素分别超标740倍和90倍。
广州建滔化工排污口向近海排放污水 记者 杨辉 摄
污染日甚,美丽的珊瑚已经渐渐远去,恐怕不久的将来就再难寻其踪迹。
“我们饭店虽然靠着蛇口渔港,但我们不买渔港的鱼。”蛇口渔港边同兴旺海鲜饭店老板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渔港里打上来的都是臭油鱼,口味不好,我们都是去其他地方买海鱼。”
南海水产研究所专家解释,中华白海豚体内石油烃富集,同其栖息水体的石油污染程度有联系。“海豚是肉食性的海洋动物,处在海洋食物链的高端,捕食其栖息海域的鱼类、虾类动物。相对鱼、虾体来说,珠江口海豚对石油烃可能有生物放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