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炊饼店从清和县迁到阳谷县以后,确实红火了一段时间,但随着街上蛋糕店、面包店和肯德基的异军突起,生意每况愈下。前不久,阳谷县首富西门庆又示威一般地在对面街上开了家“麦当劳快餐店”。于是,武大郎炊饼店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彻底倒闭了。
武松本来是想让哥哥武大郎到县委来守传达室的,但原来的门卫要等今年年底才退休。武大郎只好一手提椅子,一手挎篮子,到街上去擦皮鞋。
阳谷县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花一两银子擦一次皮鞋,普通的老百姓也能接受。武大郎每天只需搬了椅子往街上一坐,生意便来了。三下五去二,四退六进一,眨眼功夫银子到手。比起以前穿街走巷卖炊饼,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然而,由于擦皮鞋投资风险小,技术含量低,又是现金交易,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越来越多了。为了抢生意,大家不得不变被动为主动,一些拉不下面子的人只得改行。好在武大郎有过类似经历,把“卖炊饼”改成“擦皮鞋”,吆喝几声,同样抑扬顿挫,神采飞扬。
麻烦还是来了。
这天,武大郎给一位顾客擦匀了鞋油,正准备上蜡,却见同行们纷纷提了椅子和篮子慌慌张张地向他跑来,直奔街道拐角的小巷深处。武大郎定晴一看,城管大队的人来了,遇篮子就踩,见椅子就踢,嘴里还嚷着:“叫你们别出来,怎么不服从管理呢?看来,不跟你们动手,你们就不知道我们城管大队的人文武双全!”
武大郎一打听,原来县里正忙着竞选“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据说擦皮鞋影响市容,城管人员在采取强制取缔措施。武大郎顾不得即将赚到手的那两银子,收拾东西就跑。
没想到,武大郎才跑几步,就跑不动了。扭头一看,一个身材魁梧的人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地揪住了他背上的衣服。随即,武大郎看见那人的手臂像起重机的力臂一样,轻松地抓起他擦皮鞋的椅子,举过了头顶。他不禁双眼一闭,脸色惨白……
“慢!”有人大喝一声。
武大郎睁开眼,只见那人的手臂上多了一只手掌,竟是二弟武松来了。
武松跟那人说了几句,把武大郎领到一条更繁华的街道。
武大郎差点叫了起来,天啦,几天没逛街,那人行道上竟划了白线,那线的内侧竟整整齐齐地坐着一排擦鞋人。
武松说:“哥哥,县里不是不允许擦皮鞋,而是要规范管理,以免在文明卫生城市的评比中丢分。你以后就在这里了!”
从此,武大郎就在这条街上有了个固定的摊位。他开始做起“正式”的擦鞋人员来。
这里是县里指定的地方,擦鞋人员非常集中,每天总的营业额高,个人的收入却十分有限。武大郎想:“我二弟在衙门里做官,县里认识他的人应该不少,他们应该也知道武松有个擦皮鞋的哥哥。我何不做做广告,加强宣传呢?”想到这里,他马上请人写了一块招牌放在自己的摊位前。“武大郎擦鞋”五个字赫赫在目,吸引着过往的行人。
武大郎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最后他忙得不可开交,只好把自己的部分生意转让给从清和县过来擦鞋赚钱的老乡。为了区别于其他的擦鞋者,武大郎要他们在各自的摊位前也挂上了“武大郎擦鞋”招牌。
果然,顾客到了这里,大多数都会选择有招牌的地方擦鞋。“名牌效应”嘛,没什么不可思议的。这样一来,那些生意清淡的人就坐不住了,也纷纷弄块类似的招牌挂上。反正清河县与阳谷县是邻县,口音大同小异,装装老乡也不会露出破绽。
问题是,装的人多了,就影响了武大郎的生意。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证生意长盛不衰,武大郎不得不在原来的招牌前加上“正宗”二字。
加几个字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谁不会干呢?只要有生意做有钱赚啊!
于是,原来的“武大郎擦鞋”便变成了“正宗武大郎擦鞋”、“武大郎正宗擦鞋”、“真正正宗武大郎擦鞋”、“正宗真正武大郎擦鞋”……
看来,“打虎英雄”武松要出来打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