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拥挤的车厢里,想要自在欣赏到窗外的风光有点困难。不过,只要有心,从遮挡空间的缝隙还是能察觉飞逝的梧桐,绿油的田野,黑白的村庄,蜿蜒的河流,隐现的群山,甚或闯进视野的飞鸟。这是李升第一次去石桥。 临近目的地,李升摸出派遣单端瞧着,和自己名字连在一起的学校让他浮想联翩。到站,李升取了行李,跟着人流边走边搜寻古石桥标识。一段行程后,从指路人指尖方向发现目标。李升新奇地打量,兴奋地向映入眼帘的学校靠近。 石桥镇中学几个醒目的铜字伫立在教学大楼顶部,俯瞰着门前的古石桥和绕园而过的小河。镶嵌在大楼中间设计独特节省成本的校门和操场上一棵浓荫密布彰显“绿色园林”特色的古樟树,给人印象深刻。一长排杨柳树以一种历史的姿态固守在围墙外的小河边,翠绿的女贞则用几何线条规划装饰着校园,瘦瘦的木芙蓉花池里慵懒寂寞地开着,教学楼、寝室等建筑群坐落有致,此刻的阳光正爬满窗口。 暑期的校园长满了杂草,给人一种灰头土脸的感觉。好在开学的日子就将来临,如候鸟般的学生假期后会回归,他们的扑腾会使冷落了一段时日的校园充满生机,如汪国真的“校园小路”将重叠上学生们和李升求索的脚印。 报到后,李升参加了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之后,当了初一(二)班班主任,教着该班的语文和该年级的美术课,其住房也有落实。他和一老教师合住到二楼教室与教室之间一套大的房间。 转眼到了周末,李升搭乘班车回城,归心似箭是参加工作后第一次回家的感受。车上李升想着家人,想着朋友,做着回城后的计划。这状态胜过来时的憧憬。家的温馨,诱导心的前行。 从东门客运站下车,过东正街,穿铁锤巷,李升回到南门正街家中。母亲的问话,父亲的微笑,加上一顿美食,李升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空前满足。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家的概念覆盖的范围似乎更广泛:它是几间小屋,一条老街,甚至是一片城,或是地名涵盖的所有。丢落饭碗融入大家的李升和街邻聊着新鲜,之后与好友孙晔进到小城图书馆。 孙晔是李升师范的同学。读书时光过得单纯,分配时孙晔的留城让李升有了苦恼。为什么学习和实习成绩优于孙晔的自己却分到了乡下?想归想,毕竟他们是同了初中,同了高中,又在师范厮混了三年的同窗好友。这件事上李升虽然有些失落,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青葱岁月积淀下来的友情。他把孙家的关系,归罪于社会的不公。 别后的重逢加深了友谊,也提升了对工作对生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参加工作后的一次次相聚,影响了他俩的人生,催化了各自的成长。 几近黄昏,走出图书馆,李升在孙晔家晚餐,夜深了,才离开。 第二天,李升按计划去书店和商场买了教学用书和生活用品。欣欣然,再次登上石桥班车,人群中有了种“我也是老师了”的自豪、满足感。 李升大概天生是当老师的料。语文课上他磁性的男中音,流利的普通话,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作文时,他与学生一同下水,其阶梯作文训练法得到领导肯定和表扬。美术课上,他用自画像向学生作介绍,其诙谐与幽默,让学生增了兴趣,长了见识。班级管理中的轮值方式(让学生轮流当班长),激发了学生自我管理和榜样教育热情,他带的班连续夺得学校评比竞赛流动红旗。同时,他在班上搞活动时教唱的新歌很快在校园流行起来。李升因此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新老师。 但到底初来乍到,由于人际生疏,李升有些寂寞,独处时李升常会想起毕业分手后成为永远了的昔日同窗。那时移动电话没有普及,就是固定电话一般人也很少用到,书信是那个年代相互联系较为常用的方式,写信读信或多或少排遣了李升的孤独。寂寥光阴里能收到一封同学来信会保李升好几天不寂寞,要是是“相好”女生来信,那日子会更精彩,研信读信成了李升工作之余充满情趣的事件。 李升“相好”的女生是红姐。红姐是班上的文娱委员,其神采飞扬、性感美丽,如花儿绽放的神态,让男生像蜂儿一样想与她亲近。能得到红姐的亲睐是个体在小团体中一份至高荣耀。李升是团支部宣传委员,与红姐接触自然多些,比如编排节目,组织晚会等。青春的组合,有几分朦胧,有几分惬意,但李升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尽管红姐有时用异样的眼神看他,或说些很关爱的话,李升只当是姐的关怀。毕业后,李升才像梁山伯一样意识到如同祝英台的红姐那份情感。可意识归意识,除了写写信,李升并无其他表示,信中甚至没有勇气提那个爱字。 李升在班上年龄较小,同学关系处得好,又是收发员,因此成了学长学姐们传递信物的最佳人选。班上一男生认为某女生对他有意,其依据是:在楼梯拐角处,女生回眸一笑;在食堂,女生给过他饭票。男生因此给女生写了好些信,而女生根本没这种想法。女生觉得男生可笑,便找到李升说:笑,是出于礼貌;饭票,是缘于友谊。她要男生不要自作多情。在女生厌烦的表情与男生真情的失意中,李升解读到:爱不能异想天开。不知是土壤还是气候或种子的原因,他们班那些早恋的成活率很低,唯一一对后来也离了婚。 在石桥,最难熬的是停电的夜晚,黑暗里正常的事情不能做。每当此时,李升会走出校园,沿着小河漫步。在明月、星星、晚风和黑暗的陪同下,找寻着打发时间慰藉心灵的方式。黑黑的夜晚会让脑海跳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等令人回味的诗句,李升喜爱上新诗,也是从这时开始的。那些乡间的黑夜后来反倒让李升特别怀念,多年后,有很多次他想再回到乡间,回到从前,回到那些黑得自然的夜晚。(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