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毛写给纪弦的亲笔信 ![]() 克林顿致纪弦的签名信 ![]() 上世纪三十年代于扬州写诗的纪弦 昨天,本报报道的《扬州游子百岁诗人纪弦仙逝》见报后,纪弦在扬州唯一的亲人侄子路洋致电本报,并提供纪弦珍贵的资料。通过侄子的讲述以及资料记载,本报得以为读者还原一个更加丰满真实的纪弦:纪弦曾经与诗人三毛有过一段“美丽的误会”;纪弦一直自称是扬州人,但最大的遗憾就是有生之年没能回扬州。
侄子来电
提供纪弦珍贵资料
昨天,自称是纪弦后人的路先生致电本报,希望给本报提供一些关于纪老的书籍资料,以缅怀这位扬州游子诗人。
“得知大大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也很遗憾。”路先生告诉记者,他叫路洋,是纪弦的侄子,也是他现在在扬州唯一的亲人。“纪弦的父亲路孝忱是我的爷爷,纪弦排行老大,我爸爸排行老三。”
路洋给记者出示了一份路家家谱,上面记载着:路孝忱有子女五人,分别为长子路逾、二子路迈、三子路造、四子路迅、小女路珠。路洋介绍,除了目前生活在南京的路珠还健在,其余长辈都已仙逝。
“我的爸爸路造是在扬州出生的,而且从没有离开过扬州,所以在我家有纪弦当年留下来的所有资料与照片。”路洋说,他曾经将家里的老照片复制多份寄给远在美国的纪弦,让其收藏。
“我虽然是纪弦的侄子,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这也是我的遗憾。”路洋说,几年前他曾打算去美国探望纪弦,但是母亲突然生病住院,未能成行。“母亲前段时间刚去世,如今大大也走了,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将家里的老照片和资料重新整理下,刻成光盘,保存起来,算是对他们有个交代吧。”
美丽误会
三毛给纪弦的一封信
在翻阅纪弦书籍的过程中,一份三毛写给纪弦的信引起记者的注意。
1981年,纪弦的一位好友吴庆学非常喜欢看三毛的书。吴庆学觉得三毛应该会喜欢纪弦的诗作,于是将当时纪弦赠予他的一套已经绝版的纪弦诗集寄给三毛,但是没有署名,只留了一个地址。
过了一段时间,早就忘记这件事的吴庆学,偶然从自家的垃圾桶里发现一封三毛写给纪弦的信。原来,三毛误以为那些书籍是纪弦寄给她的。信中说:“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珍宝如何能被平凡的我所得到……您没有留下一句话在包裹中,可是您又对我说了多少尽在不言中的关爱。”
吴庆学将这件事告诉纪弦,纪弦立即交代吴寄几本三毛的作品给他看看,但始终没有揭穿这次误会。几年之后,三毛自杀,纪弦写了封信给吴庆学表示惋惜。“这封信的故事,可以算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也是让三毛在有生之年感到快乐的事。”路洋在读这段故事的时候,感慨颇多。
除了三毛给纪弦的书信外,美国的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纪弦与夫人结婚70周年时,为纪弦发去亲笔签名的贺电:敬爱的路逾先生及夫人:祝贺您的七十年“月岩婚”之喜,带给您、我最好的祝福。祝您永远幸福。喜茉莉 比尔·克林顿 于2000年白宫国务院。
回忆录载
扬州是我心目中之故乡
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的纪弦从不认为自己是河北人,而对生活过11年的扬州却充满爱恋。纪弦的回忆录《二分明月(下)》中写道:“一九一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正午,我以长子的身份诞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即保定府)。但我尚未弥月即已离去,故不算是河北人。祖籍陕西,但我从未到过,故亦不能算个秦人。然则我的籍贯一栏,究竟应当如何填法?曰:江苏扬州。”
他的解释是:“我父亲追随国父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居无定所,一直到一九二四年定居扬州,这才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决定了我的一生;我是在扬州初恋,在扬州结婚,在扬州开始写诗的,而且深爱瘦西湖之美景,遂以扬州为我心目中之故乡。而总之,我是扬州人。”
在这本回忆录中,纪弦记载了大量他在扬州生活的点滴。“虽非土生土长,但对之有感情。”后来到了美国,最让纪弦怀念的还是在扬州的时光。
而扬州也成为纪弦最大的遗憾。“五六年前,纪弦曾经委托我帮他去扬州斗鸡场拍照片,然后寄给他。”路洋告诉记者,纪弦曾不止一次告诉儿子,想要回扬州看看,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后来,纪弦的儿子还特地回扬州,将家乡的照片和特产带回美国给父亲。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记者 车林
【新闻附件】
三毛给纪弦
信件原文
纪弦先生:
今夜回来,收到您的七本诗集。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珍宝如何能被平凡的我所得到。是您本人送我的吗?是您吗?
您没有留下一句话在包裹中,可是您又对我说了多少尽在不言中的关爱。
从我的少年时代开始,我便深爱看诗。旧诗爱,新诗也爱,在那一段几乎没有颜色的少女时代里,您的诗,也是我生活中十分珍爱的精神享受。
二十年过去了,我已步入中年,今日捧着您的诗集,仍不能相信,实在不能明白,何以您送了我这份人间的大礼。可以说,是回台北以来,最最快乐的事情了。
纪弦先生,我的笔拙,心中的激荡、感谢,和一些其他在我思绪中的东西,都无法表达出来。我不敢寄自己写的书给您,在您的面前,我是自卑的。这是我的秘密,因您如此对待我,便诚实地说了出来,总觉得自己太俗太浅,送书给我敬爱的人,便是不敢而心慌。您对待我的情谊,已不是一个谢字便能算数了的,永远记在心中,常常感恩,怀念,等我回到大西洋的岛上去时,细细再读您的诗。感谢!
晚侄三毛敬上
【历史贡献】
开启台湾现代诗运动
纪弦1929年开始创作。他在上海以“路易士”为笔名发表作品,属于现代派的一员。1948年1月底他由上海迁徙至台湾,在诗人伊沙看来,纪弦对中国诗歌产生的巨大影响正始于此时。“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他其实并不算特别重要,只属于现代派中的年轻人”伊沙说,“但他去了台湾之后,创办了《现代诗》诗刊,这是台湾第一个有现代诗追求的诗刊,他可以说是台湾现代诗的开山鼻祖。”
纪弦于1953年创办《现代诗》季刊,发出新诗再革命的先声,在台湾掀起了一场现代主义诗歌的运动,“他们的口号很明确,就是向波德莱尔以降的法国现代诗学习”伊沙说。在他看来,“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缔造了新诗,到了1949年,新诗仅仅是到达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歌的阶段,但当诗人开始准备走向现代主义时,却因为历史原因不得不中断。“当我们没有办法尝试世界诗歌潮流的时候,纪弦完成了我们没法完成的文学道路。”
伊沙认为如果说胡适、郭沫若开创了现代诗,艾青让现代诗更为本土化、更有时代感,纪弦则让中国的现代诗走进了现代主义,“他在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据新京报)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