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栋山
无农不稳。古今同理。
做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然在统计数字上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比例,但是离开广袤土地上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父老乡亲的无私奉献,终将一事无成。
“三农”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央连续多少个一号文件都是有关这一国际民生的百年大计,今年还特别强调了科技兴农的战略部署,为农民致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2012年的春天好冷。无论是南方,还是漠北高原都在遭遇倒春寒,平均气温都明显下降好几度,那农业生产资料更是一天一个价,嗷嗷上涨,最少的比去年同期飙升20%,高的竟然达到了30%以上。有心计且手头宽裕的种粮大户未雨绸缪,事先打款免遭一劫,大多数捉襟见肘的老百姓晕头转了向,农资涨价问题什么时候是个头,他们真的感觉心里没底。
农资是农业生产的源头,农资价格上涨,势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也会造成后期农产品价格的上扬。专家表示,控制农资市场价格应当两手抓。一手抓市场监管,加强对农资市场价格的适时监测,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另一手抓好对农民的补贴,增强农民购买能力。
砖家说的总是有理。可是面对汹涌而至的涨价狂潮,谁去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倒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物价部门日理万机啊,这么些年来就听说前几天广州出拳了,将即将让老百姓买单的10多亿元成本撇清了,迎来了一片掌声,更多的是如同国家发改委一样除了替石油双雄摇旗呐喊之外别无所长;农业主管部门更是隔行如隔山,管不了许多;工商管流通,打击假冒伪劣似乎挺在行,至于涨价好像爱莫能助;质检管生产,对于假冒伪劣该出手时就出手,可是对于产品出厂价多少管不着,商业利润多高无权过问,层层获利更是鞭长莫及。
九龙治水互相观望,推诿扯皮的结果就是任凭农资价格起,都是稳坐钓鱼船呢。
人们祈望企业主们良心发现,血管里多流一点道德的血,可是人家说了人工贵了,原材料高了,生产成本多了,赔钱赚吆喝的傻事你干吗?
经销商更是不遗余力,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几经雁过拔毛,到了农民手里要不高出30%的价格才怪呢!买不买?不买还涨价,赶紧回家砸破锅卖破铁应对吧。种子好,才能根红苗壮,化肥氮磷钾含量高,丰收有保障,农药更是不可或缺,就是整出天价也得咬牙挺着啊。
增加补助是个好办法,可是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经,听说有个地方2006年国家就给渔民柴油补助,谁也想不到钱都不翼而飞了,成为某些人发家致富的本钱了,被幸福的百姓只能仰天长叹。如今要真是这样做,可得小心一步一榔头,到头来让别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可就糟了。话又说回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毕竟不是长远之计,根治乱涨价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才行,按下葫芦起来瓢,绝对不是市场经济的阀脉。
无粮不稳。种粮积极性挫伤之后,物以稀为贵,农民可以屯积居奇,继续推高粮价,其它相关产业闻风而动,恶性循环绝不是危言耸听!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