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发展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王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清代学术史》江苏文艺出版社(梁启超,民国初年著名学者) 《百年中国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章启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冯友兰,现代中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一、学术研究方法: 经验与实证的科学哲学方法论(非思辨或形而上学的) 《中国诗歌发展讲话》一书虽是一本普及性的小册子,但是里包有众多的学术新创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一个很好的把握,特别是对“中国诗歌传统是与歌与曲相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现象的揭示让我对自己的新诗创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这之前虽则对在上个世纪二、三、五十年代的诗歌格律化(新格律诗)有过注意,但是不是太注意。就我个人目前的诗歌写作状态来说,甚是沉滞,一下下超越不了以前的诗歌创作模式。我觉得我的诗歌太儒化,儒化是说重情感的意思。李泽厚在构建新感性一说时,提到“知”、“情”、“意”三方面的结合,看来我的感性中的知不够,意也不够,只是一味的情多,情多就有泛化的危险,老是情啊情的,也确实让人读来没有多大意思。在散文写作这一块,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比如前段时前写了七、八万字的散文,但是自己读来都是一个模式,不满意,全烧了。现在想来,这模式还是情太多,而且自己又找不出一个十分有力的表现形式来镇这股这情感,所以呢写虽写了,但写得不好。比如《铁工厂》、《清明》等散文篇目。下一步的诗歌写作不光要情,还要重意。散文这一块呢,要知、情、意相合。还有一点,也就是从这书从发,要考虑到诗歌及散文中的音律感、节奏感。 《清代学术史》一书有附有梁公的一篇关于儒家哲学的讲演稿。分“儒家哲学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研究儒家哲学的方法”、“二千五百年来儒家哲学变迁史略(上、下)”。这篇演讲辞对我帮助很大。虽平时与同学讨论过儒家,但是处在不知儒家是何物而谈论的状态下的。现在关于儒家的理解至少对“内圣外王”有较深的认识。从人的内心处着修养之力,修养的方面有仁、义、礼、智、信(修养的方面由后学者不断扩大,如孔子多讲仁及如何能仁的方法;孟子不仅讲仁还讲义,把仁义合在一起讲及如何做到这两方面;荀子除了讲仁义之外,还讲礼及如何做到这三方面),修养的功夫做到位了就有外王一说,如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功名不是分离的,也有在要求功名的过程中扩充修养的。用梁公的话来说,内圣多讲教育学、心理学;外王多讲政治、社会、经济学等。这里有个问题:内圣的功夫做到了,并不能确保不能外王;外王的人不一定能“内圣”。所以,儒家所谓内圣外王一说法可能大多是个理想。从孔子的一生可以看出。只是到了汉代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可想而知在两汉孔子的的地位是被提得多么高的。儒家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学派的互会交通的,如与墨、道、佛,直至现在的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会交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到底化在哪里,到底是离不儒家的。在每一时代,都有所谓的新儒家之说。如谓新,新在与其它学派的交流。但这些都是有很深厚的历史与学术上的原因的。 目录
《百年中国美学史》这本书在读大学时就买了,记得是在湘西文史书店买的。湘西文史书店是吉首市人文社科图书界的老字号。虽不免受流行畅销书的影响,但是请店老板还是把书店的特色放在人文学科这一块,这实不易,让人起敬。再说这书:作者从王国维讲起,到当代的实践学美的大家李泽厚结束,中间依次是邓以蛰、宗白华、滕固、徐复观、蔡仪、朱光潜,整整一百年的历史。当然百年中国美学史不光光只有上面这几个人。按照启群老师的意识是,其他美学学者固然多,但大多他是看不上眼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触及中国美学的根本,没有学术史的意义。这位老师很独特,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在序言中写得很明白,--他是要通过此书来达到中国美学研究的自觉,而不是跟着外国人的美学的屁股后面打转转,当然,引进外美学思想是一件顶重要的事,但是我们是中国人,首先得对中国人的审美精神作一些属于中国人的说明,不要老是美学在中国,这不好,对我们自身的学术建设来说。还有更不好的是,--如果我们不理解作为我们的先人的审美学精神,那么,我们就谈不上理解他们了。美学有时候也就像历史,像克罗齐如说的哲学就是历史学一般。 这本书一直在读,可是看得明白的地方可能极少。究其原因,这书中有让人头痛的中国古典的形而上学,如之阴阳、五行、心性、命理等玄之又玄的名词实在是让人人难以理解。所以能读懂的地方多半是以经验或事实出发的一些说述,如以中国艺术品的形态(诗词歌赋绘画园林建筑等等)及发展来说明美和美感。这也是这本书在方法论上吸引我的原因。除了上面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些看不懂原因:(1)对美与美感这两个概念弄不清,经常混用。“美的根源”、“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等美学根本问题还有待梳理。(2)对中国传统文化懂得不多,导致理解上的隔。在这方面,需要下大工夫。特别是中国艺术的各种形态上,我是所知甚多的。(3)我的思维像启群老师批评李泽厚先生那样---基本上是西方19世纪的形而上学思维范式,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与20世纪哲学精神是相违背。 这本书虽读不太懂,但从其得到的东西很多,起码能使我美学目光不再停在“美学在中国”上,而是在“中国的美学”这一角度上。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也是读大学时在湘西文史书店买的,现在想来这书店对我有启蒙之力。这本书我也一直也在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一书我也有,不过自己的学力有限,一下下不敢读。(这书也是在湘西文史书购得的。)从《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知道了中国哲学各家各派的大致情况与及其在各个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这本书讲儒家哲学(梁公坚持认为“儒家哲学”这种称法不符合中国哲学的精神或者实质,他称中国哲学为“儒家道术”,我看很有道理。)的地方很多,讲得也很精细,如把孟子划为“儒家的理想主义”,把荀子划为“儒家的现实主义”。读此书可以与《清代学术史》一书结合起来读。 冯友兰的“哲学历史学研究方法”(这个名词是我个人取的,不知道适用不适用)很让我受用。我一直反对历史,所以所作多发主观之空谈,往往不切实际。至此,才体会到历史对学术研究的力量之所在,这是这本书给于我主要东西,也是顶重要的东西。 二、启示部分: 1、培养科学的哲学方法论,不能老是思辨。 2、西方哲学这一块,从20世纪倒着往19世纪或更古老的时代阅读(哲学史的倒读法)。中国哲学,以儒家哲学(儒家道术)为基点,连结各家学说.儒家有几个汇合时期,与佛学与道家与马克思哲学等是怎样沟通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谓之新儒家与未新之前“有什么的不同”、“为什么会与这样的不同”,“为什么要这般新法”等问题要搞清楚。 3、注重史学方面的阅读,从两方面上手,《西方通史》、《中国通史》要读,比较重要的朝代,――特别是学术比较昌盛的朝代要重点读。在读史这块要中西比较、分析、归纳、综合。如某一时代,中国为什么这样,外国为什么那样,这都是要搞明白的地方。有史为据,就不不会有泛泛之谈. 4、对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把握,特别在诗词歌赋方面,从中了解中国人独特的美学精神. 5、横向对比阅读(树立科学阅读范式的一种):中国与西方在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思想史等方面的对照,从而把握中西哲学、美学、思想等方面的内核. 6、一问题之产生必有此一问题立生的时代背景,这需要对历史学的依据. 7、每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阅读即是对各个时代的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观念性的把握。 8、诗歌散文方面,要注意声律与节奏,从中国诗歌、散文传统中找规律,并参合自己的诗歌、散文创作中去。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