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采西式教育已逾百年,环而顾之,吾国教育不可谓不大,亦不可谓不多,然西式之自由、研究之风,却罕能以内化,徒为口耳。观吾国当今之教育,有识之士皆嗟叹,教育不仅不能开蒙,甚为耳不能听,目难为观,如此则根本全失,教育者,有本有末,渐次有序,此国之最大事。学记有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近日读《白鹿洞书院讲义》,感触不已,足蹈不止。故录之于下,以飨各方好学之士。
——网友王国雄
淳熙八年,陆九渊访白鹿洞书院,朱熹非常高兴,和他一起坐船游览,说:“自有宇宙以来,已有此溪山,还有此佳客否!”。朱熹随后请他在白鹿洞书院作了一次讲演,他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那一章。讲到了读书人的痛处,听者无不动容,甚至落泪。
——网友格物致知
感谢我的一个国学学生,因为鼓励他的缘故,余得以通读继而通背中国古代一本最好的书,被誉为中国人的圣经的《论语》。《论语》的首个关键词可以说是“君子”,而什么是君子,余以为陆九渊先生的解读是较早值得注意的一个版本,精彩精炼,令余怦然心动。曾记得,余读船山《四书训义》《读四书大全说》等书,论及君子义利之辨,以为船山所述虽精辟至极,但仍根源于此。今得缘将陆九渊先生千年前在白鹿洞书院的有关演讲稿录于下,以传播国学,弘扬正道。
——本网编辑井泉
白鹿洞书院讲义
陆九渊
某虽少服父兄师友之训。不敢自弃。而顽钝踈拙。学不加进。每懐愧惕。恐卒负其初心。方将求针砭镌磨于四方师友。冀获开发。以免罪戾。此来得从郡侯秘书至白鹿书堂。羣贤毕集。瞻覩盛观。窃自庆幸。秘书先生教授先生不察其愚。令登讲席以吐所闻。顾惟庸虚。何敢当此。辞避再三。不得所请。取论语中一章。陈平生之所感以应嘉命。亦幸有以教之。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然读之者苟不切己观省。亦恐未能有益也。某平日读此。不无所感。窃谓学者于此当辨其志。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
科举取士久矣。名儒鉅公皆由此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然场屋之得失。顾其技与有司好恶如何耳。非所以为君子小人之辨也。而今世以此相尚。使汨没于此而不能自拔。则终日从事者虽曰圣贤之书。而要其志之所乡。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隠。以无负于任使之者哉。从事其间。更歴之多。讲习之熟。安得不有所喻。顾恐不在于义耳。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焉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谨思明辨而笃行之。由是而进于场屋。其文必皆道其平日之学。胸中之藴。而不诡于圣人。由是而仕。必皆共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其得不谓之君子乎。
秘书先生起废以新斯堂。其意笃矣。凡至斯堂者。必不殊志。愿与诸君勉之。以毋负其志。
后记
朱熹
淳熈辛丑春二月。陆兄子静来自金溪。其徒朱克家陆麟之周清叟熊鉴路谦亨胥训实从。十日丁亥。熹率寮友诸生与俱至于白鹿书院。请得一言以警学者。子静既不鄙而恵许之。至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隠微深痼之病。盖听者莫不悚然动心焉。熹犹惧其久而或忘之也。复请子静笔之于简。受而藏之。凡我同志于此反身而深察之。则庶乎其可不迷于入德之方矣。新安朱熹识。
(责任编辑: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