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主讲人: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孔子倡导了儒家文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奠基,他把小众的精英教学推广到社会大众中,这足以证实孔子的伟大。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临终的时候不仅埋怨赶来送终的学生子贡来得太迟,而且又掉眼泪又唱哀歌,表现得十分不甘心。《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谓子贡曰:“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殿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这是说,孔子死前七天,哭着对学生子贡说:夏族人死后,在未葬之前,灵柩要停放东面的台阶上,周族人的灵柩要停放在西面的台阶上,殷族人的灵柩要停放在中门两柱之间。昨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落祭奠在两柱之间,我的祖先是殷人呀! 孔子临终而泣,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孔子平时就爱哭,《论语》里就曾经讲说孔子“四日不歌则哭”,后来刘向也记载,说他“不哭之则歌,不歌之则哭”。不仅如此,他对哭很有研究,他不仅乐哭、好哭,因为他善哭、知哭。原来孔子认为哭声和音乐都有心灵的力量,哭比其笑更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位课程教改专家,他将“小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衍生为“大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对我们当今的课程设置、高教改革都有启发意义。“礼”代表公共关系学,“乐”代表艺术修养学,“书”代表古代经典作品导读,“诗”代表文学,“易”代表哲学,“春秋”代表史学,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心灵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根本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孔子。 第二,孔子临终歌哭在生不在死,他眼中虽然最后说我乃殷人之后,但是孔子为什么子不怪异论神,他关心的是生命问题,不是死亡问题。他关注的是生命的状态,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三,临终歌哭不在当下,而在于永恒,这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品格。孔子已经死了2500年了,老子、庄子死了那么多年,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那些先贤,他们的学说不一定完全正确,他们的人生不一定没有瑕疵,但是他们的理念、他们的光辉照样千古,更古永存,他们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和思想薪火相传,代代相续,永不磨灭。所以儒家赋予中国文化的是什么?老子赋予中国文化的是思维方式,庄子赋予中国文化的是自由境界,而孔子赋予知识分子品格的是使命。知识分子就是每个族群里引导所有人奔向光明奔向永恒的人,虽然不能达到,但却可以指引方向。这就是宋代理学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