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韩信将反未反是他自己的错,在刘邦大业初期韩信就自作主张自封了齐王,谋逆之意早有之。与萧何万事顺应上意而最后安享晚年相比,韩信是比较杯具的。 你说到唐太宗,唐太宗本人就是开国功臣,是相对于他老爹李渊而言,他本人也差点被诛杀,最后他搞了玄武门事变后才变成皇帝的。而李世民也杀了不少功臣的。 刘邦不像李世民文韬武略,刘邦是架不住韩信的,而李世民则是开唐带兵第一能人了。所以韩信是必须要杀的。 要是像你说的,如果刘邦不杀韩信,后世还是有例子的,比如后周皇帝郭威信任兄弟赵匡胤,等后周世宗柴荣一死,赵匡胤立刻拥兵近于汴京,黄袍加身了。 政治上铲除深有野心且无法抑制的功臣是相当必要的。 【反方】 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也叫兔死狗烹 狡兔尽,良犬烹,刘邦手下的走狗,实际被烹的并不多,如果与后世的某些开国皇帝比。但韩信是一个。数学界的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和他的大弟子黄刚(似乎是他)曾争论韩信该不该杀的问题,各执一辞,莫衷一是。近读通鉴这一段,又想起这种“跨学科”争论来,许多问题由“外行”来讨论,其实更有意思。韩信该不该杀,首先是论者的立场问题。是站在皇权的立场,还是站在大臣的立场,还是站在民众的立场,抑或是后世冷眼旁观者的立场?不同的立场,当然就可能会有不同的结论。从刘邦代表的皇权立场,其实韩信不必杀。韩信此人虽然戎马一生杀人无数,但内心中始终有份善良。不忘本是韩信一大美德,但也是这美德害了他。少年不得志,漂母供养他。得势后,韩信不忘报恩。报恩之心感激之心难得啊,与时代发展一般来说是成反比。最近不是有女博士不认农村的生身父母之事吗?此是题外话,压下不表。蒯澈在韩信强势时,劝韩信自立为王,与楚汉三足鼎立。但韩信不忍背刘邦知遇之恩。平项羽后,有人告韩信要反,刘邦邀猎初擒韩信,韩信不是不知刘邦用意,但还是伏首就擒,依然是不忍背主也。后来,被刘邦和吕后欺负得快忍不可忍时,想反已经来不及了。如果韩信有曹阿瞒的“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品格,当手握百万重兵时,听蒯澈一言,或历史将改写。王夫之论道,当时韩信听了蒯氏意见,也成不了大事。柏扬大骂王夫之,说他胡说八道。这一点上,老柏与俺倒是心有戚戚。是时也,你方唱罢我登场,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最为时尚,焉何韩信就成不了事??韩信不乘人之危,还是对刘邦有报知遇之恩的意思。凡成大事者,必有“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心态方可。象韩信这般有道义感者,成事难。刘邦杀韩信,让后世多有非议。其实韩信兵权已解,完全可以架空善待,以博名声。杀韩信后,刘邦未杀蒯澈,就是明智之举。所以从刘邦皇权角度看,没必要杀韩信。吕后擒杀韩信后,刘邦怜且喜,表明了复杂的心态。从书中看,刘邦倒未明确地要杀韩信,吕后竟敢擅权杀候,刘邦竟无警惕,遂至后世吕氏春秋。杀伐世界,绝不可有感恩之心、善良之心。彻底的实用主义、万物皆备于我、我以万物为刍狗,如此这般,才具备成事的必要条件。韩信人才出众,但乱世中又不具备乱世能人的残忍与无情,那么其才就是其杀身之由。从这一点说,韩信死得也不冤。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