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把韩信与曾国藩联系到一起,但是我不。 其实韩信与曾国藩有很多相似之处。第一,他们都是文人从武,或者叫做“文帅”。曾国藩本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若是单打独斗,随便哪个士兵都可擒住他。韩信别看从小腰中佩把宝剑荡来荡去,其实没几分功夫的。一次一个泼皮欺侮他说:“韩信你成天带把剑,有本事你用剑杀我试试!不敢杀我,就从我两腿中间钻过去。”韩信居然忍受了“胯下之辱”,被后人美化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经典事例。那泼皮也就欺侮韩信文弱。若是韩信孔武有力,甚至练得几分内功,我不用剑杀你(那样要负法律责任,不值得),随便捏住你哪根经脉,痛得你喊爹叫娘,看你还说这欺侮人的话不!楚汉相争韩信身经百战,他凭的是智力,没听说他哪次纵马提刀,与谁大战多少回合。因为他和曾国藩一样,是以书治兵、以谋致胜的“文帅”。第二,这两位“文帅”在军事领域都取得了令“武帅”望尘莫及的成功。刘邦登台拜将任命大将军,没一个人想到会是韩信。就在韩信上任之后,樊哙等武将还不把他放在眼里,公开闹情绪,摆架子,但韩信最终用一个个漂亮的胜仗,令所有的将帅心服口服。太平天国起兵之后,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连僧格林沁这样骠悍过人的著名将领都一溃千里。曾国藩本来请假在家守孝,接到朝廷通知便组织民兵抵抗太平天国。就是这支民兵,很快发展成为与太平天国抗衡的绝对主力,并最终攻克天京,救了清朝政府一命。第三,韩信与曾国藩在皇上心里的地位,都是既倚重又提防。其实这是所有能人的悲剧。因为你“能”,所以要用你。但是你的“能”会不会威胁到他呢?这是他时刻担心的。别看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全权指挥各路人马,其实刘邦不知安了多少眼线,韩信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着的。有一次刘邦打了败仗,韩信拖拉了一点,援救不及时,刘邦策马飞奔韩信大营,直接走进韩信的卧室,将帅印收缴了。后来实在找不出人替代韩信,只好将帅印还给韩信,让他继续为自己打工。曾国藩就更不用说了,只要稍有不轨,马上就有人手起刀落。朝廷御敌无方,对付内部却有的是办法。 结果众所周知,这两位“文帅”演绎出不同的人生结局。曾国藩荡平天国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写报告裁军。太平天国都被消灭了,保留我的部队也没什么意义了,大部分裁掉,也好节约军费开支,留下的少部分兵员也纳入朝廷统一管理和指挥。这下朝廷高兴了,不用担心曾国藩重兵在握,功高震主,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更甚至谋国篡位。于是,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曾国藩不仅得到安全,得到实惠,还被世世代代作为楷模。至今他的各种文章、书信还被结集出版,被广为研究、学习。 韩信则不一样,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其实当年有个蒯通早就预测到这个结局,所以力劝韩信独立,不要为刘邦卖命。当时韩信的军队达数十万之众,如果独树一帜,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最后江山说不定姓韩也未可知。但那时的韩信总觉得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弃。蒯通冷笑一声说:“算了吧,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信你等着瞧。”果然等到项羽刚灭,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缴了韩信的兵权,让他离开军队当个楚王,地位蛮高的,但无实权,还时常被暗中监视。项羽手下有个著名将领叫钟离昧,与韩信私交不错,这时走投无路只好躲在韩信家里。刘邦知道了,命令韩信把钟离昧交出来。钟离昧说:“有我在,对刘邦还多一份威慑力,刘邦还不敢把你怎么样。如果把我交出去,你的死期也就不远了。”韩信不同意这个看法,于是钟离昧当场拔剑自杀,让韩信拿着人头向刘邦交差。果然刘邦不仅没有表扬韩信,还责怪他心怀二心,暗中资敌,将他贬为淮阴侯。若此时的韩信自认倒霉,清心寡欲,也可得以善终,但他实在不甘心。每当上朝与樊哙等当年下属站在一排,他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是什么滋味。现在流传“羞与哙伍”的成语,版权就是他的。恰好另一位功臣陈豨也受到刘邦的处分,韩信便与陈豨串通谋反。这事又被刘邦的老婆吕后知道了。当时刘邦外出征讨陈豨,家里由老婆主持工作。这个老婆也不是一般的老婆,那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当即就拍板决定除掉韩信。怎么除?邀请韩信来赴宴。谁来邀?萧何。大家知道,韩信能有今天,最初得益于萧何的举荐。本来韩信都辞职而去,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将他送上刘邦的拜将台。别人出面邀请,韩信还会提防,萧何出面,韩信既不提防,也无推却之理,只好跟着萧何进宫赴宴。哪知一进宫门,便被吕后的卫兵按倒在地,五花大绑起来。据民间传说,处决韩信时还发生了一个插曲。因宫廷中的所有兵器都是韩信主持制造的,韩信在每件兵器上都铸了自己的名字(这样突出自己,怎不引起刘邦的反感和警惕),于是他灵机一动,对吕后说:“物不伤其主,在宫中没有兵器可以杀我。”这时从厨房里跑出一位姑娘,举着一把菜刀说:“这把刀不是你造的,今天我就用这把菜刀砍你!”韩信大吃一惊:“你是谁?”姑娘答:“我是陈仓女。”哪里来的陈仓女?哦,想起来了,那年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制胜。因陈仓是一条秘密小道,韩信找了一位老农带路。为了不让这一秘密被别人知道,韩信竟将这位老农一剑砍死,从此欠下一笔血债。今天老农的女儿讨债来了,真乃天意。 说了韩信,回头说说曾国藩。我常想,曾国藩未必没有称帝的念头,因为当皇帝的滋味实在太好了。但他审时度势,知道自己称帝未必有把握,没把握的事不要去干,因而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有非份之想。有胆量(一介书生敢于对抗太平天国),无野心(手握重兵于乱世,却不怀称帝之念),构成了曾国藩的人生轨迹。 韩信则相反,其胆量不如曾国藩(当年不敢与那泼皮抗争,后来有实力而不敢独树一帜,其实都是胆量欠缺的表现),但其野心又时不时地滋生和膨胀,最后招来杀生之祸。 多些胆量,少点野心,人生的安全系数会大得多。这应是韩信与曾国藩给人的启示。 (责任编辑:百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