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校园 > 特色教育 >

经典诵读开路 夯实读写基础

时间:2014-01-19 21:44来源:本人 作者:姚霞辉 点击:

经典诵读开路,夯实读写基础

                   姚霞晖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又一年,深知小学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语文课程,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习各种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各种语文能力,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教过、学过语文的人都清楚,阅读理解和文章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大重点,也是两大难点。而阅读积累又是文章写作的重要基础。我一直以来致力于阅读、写作的研究和实践,也收获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并在2004年出版发行的《新课标·新作文》一书中有所展示。但我一直未停止探索,总感觉到在现行的单一教材和考试评价的局限之下,学生要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的要求还甚难!怎样使孩子们阅读积累不再是一句空口号,学做人、学作文两不误呢?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掀起素读经典风,而语文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改革从来就没停止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其中对“经典”一词的注解有三,其一: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二:著作具有权威性的。对于其一的理解,我想,诸如我国儒家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当属此类。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儒家文化中的诸如处世、为人、安家、治国等各种观点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教育及年轻一代的价值观的形成。我曾有感而发,于2009年在自己博客上发布了题为《 曾经拥有而正在失去的》的一篇小文,文中我对经典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所显示出来的作用总结了三点:一、国学是一块蕴含道德光辉和知识智慧的丰饶土壤。二、国学是一方塑造完善人格的德育阵地。三、国学是一个培养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作家的摇篮。我一直认为国学传统经典著作在少年儿童的为人处事、修身养性及提高写作能力方面有无法估量的作用,值得我们带孩子们去读!对于其二的注解,我想,可以这样理解,不管是古代著作还是现代著作,只要在社会上形成强大影响,得到公众认可,就可算得上经典!那现、当代涌现出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好的儿歌、散文、故事等,也值得我们带孩子们去读!所以,我这里指的经典,包括古今中外的“经典”!

我想怎样使经典诵读、阅读和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有机结合呢?我打算做一个尝试。于是,从20109月份开始,我带领我刚接手的一年级(5)班,开始了对我而言颇具挑战性的教学实验,并确定了一个主题:经典诵读开路,夯实读写基础。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孩子们进步不小,我感觉这个教学实验大有可为。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大凡教育者,都懂这个浅显而深奥的道理。说它浅显是因为它的直接,不用拐弯抹角解释来定义去,就可体会到;说它深奥是因为引起孩子们对一件较难办的事情的兴趣比较难。首先,我利用儿童近乎本能的求知欲、好奇心、表现欲,先给他们讲《弟子规》中的“孔融让梨”“铁杵磨成针”等故事,然后,话锋一转,像这样有趣的故事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只要你去读书,你不仅会读到许多的故事,而且会学到许多的知识。因我了解到一些孩子在入学前,家长或幼儿园老师已教过他们一些生字,因而我又问,哪些小朋友会认字,敢来当小老师,来带全班小朋友读?小朋友们可积极啦!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了,看得我满心欢喜!请他们轮流当小老师上台带小朋友们读。小老师们在台上积极地带读,很神气!其他小朋友在台下鹦鹉学舌,认读很仔细,他们也想像小老师们那样认识很多字呢!在一年级小朋友们心目中,老师是比爸爸妈妈厉害的人,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他们这种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向师性,也使得他们读得很起劲!况且,当老师抽查时,背得好的小组还可以得到老师的奖星,多个奖星可以换到喜欢的奖品呢!为使诵读过程不枯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自己读,小组读,男女对读……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拍手读,一边变换各种拍手姿势一边读,就像在做健身操。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下课铃响,会有人说:真好玩!我还想玩。一个学期下来,我班孩子除圆满学好语文课本知识外,还熟练背完《弟子规》全书,熟读《三字经》全书和《日有所诵》第一册。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们除了诵读经典美文,我还开始教学生吟读古诗,孩子们可感兴趣呢!

二、及早开发记忆潜能,强化识字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期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是儿童言语、感知和想象、记忆等多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因此在开始某一种教学时,除必须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之外,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教学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所以,让学龄儿童大量识字,提前阅读,是有科学依据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可行的。根据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在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经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因此,我带孩子们在读《弟子规》或《三字经》等经典作品时,总不忘鼓励孩子们,看谁最先背下来,并对能背诵最快、最多的学生给予奖励加分,使孩子们都能有意识地去识记。带着明确的识记目的,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识记任务上去,并能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因而识记效果好。除了有意识记,我还会利用意义识记,在带领他们大概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他们对美文会记得更全面、牢固、准确而迅速。当孩子们在读经典美文并试图背下来时,这种“暂时神经联系”就形成了,经典美文已在大脑皮质中留下了痕迹。而我们会反复地利用如个别读、小组读、轮读等各种诵读方式来读,经典美文会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而能被孩子们背下来。那些包含在经典美文中的生字也就顺便被孩子们所认会了。孩子们所读、背的经典美文多了,他们认识的字也就多了。而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曲线,为防止能背的美文不被遗忘,在每个学期末和下一个新学期伊始,我就会组织孩子们将之前被背过的美文再读、再背,以达到牢记不忘的目的。日积月累,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记忆力和识字能力会大力加强,为学生大量进行诵读、阅读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经典诵读,丰富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我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经典的同时,在我班热心的家长的支持下,我们同时还诵读朗朗上口的儿歌集《日有所诵(一)》,课余还要求学生每天要看书,或是绘本,或是故事书,每看完一本书,由家长写证明,老师奖奖品,这大大激发了大一些学生的阅读兴趣,看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当我开始教学汉语拼音这一部分时,大部分孩子还识字不多,教认生字、学生用生字组词时,词汇匮乏。可越往后教,孩子们组词越来越顺当,回答问题时,说话也越来越完整、通顺了。当我教到识字1《一去二三里》时,已是开学一个月之后。那节课上,我作了个说话尝试,以下是当时的一段课堂实况:带学生学完所有 二会字后,接着,再齐读儿歌,师问:你有什么问题吗?徐知远举手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问得好!”我如发现了一朵美丽的浪花,一颗闪烁的星星!表扬她!大家也想知道诗的意思吧?打开课本p44,看图!看懂了图意就是诗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呢!

万良泽举手了!他说他读懂了第一句:一去二三里,是说两个小朋友去玩,走了二三里。“说得好!表扬他!”我心中那个欢喜呀!“接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我出示灯片以助孩子们理解。                   

……他们看到-------烟村,--------亭台,------花。郊外的景色真美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而在第一阶段(12年级)的目标中也提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语感”一词的注解是: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简而言之,应是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对词句褒贬、语气的理解和运用吧!如上文所说,孩子们知道选用合适的好听的词语来形容烟村、亭台、花,即使有学生也选用了不好听的词,但经老师引导,孩子们也就会明白了。才入学一个多月的孩子,他们的这番表现着实令我惊喜了一阵!“进步真快!”这是我当时的感觉。这也应得益于孩子们的越来越大的阅读面吧!有阅读就有积累,有了积累,才会有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四、经典诵读,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能力是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五种基本因素的有机组合,其中以思维力为核心。培养具有创造思维的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在创先思维活动中,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而发散思维能顺利进行的主要条件是主体必须拥有大量丰富的知识经验。我所教的一(5)男生多、调皮生多,致使情况糟糕到无法正常上任何课的地步,以致于校长亲自下班里考察最后调走三个最多动好讲的男生才使得后面两个月能正常上课。尽管之前的每节课都因要花较多时间组织纪律教学不能如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但每周三个早读时间的诵读,每节语文课之前的诵读以及课后的家庭诵读,我一直让孩子们坚持着。之后的语文课,课堂纪律好了很多,我们除了快赶教学进度,也把诵读坚持到考试前两周。到了期末考试,我心中没底,想到我班孩子这一个学期受折腾的经历,我设想到最坏的情况,哪怕孩子们考试是最末名,我也准备坦然接受,因为我想我已尽力了。没想到的是,我班的语文成绩竟然名列前茅!数、英成绩也很不错!这令我们老师和家长们大受鼓舞!

 

怎么会这样?想来想去,我想又得归功于我班开展的古今经典诵读活动!我们可以把孩子们学习、考试过程中的每一个解答习题的环节都看作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的顺利实施都与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由于经典诵读,孩子们认识了大量的字,促使他们对老师没教的字也能正确认读,从而能正确理解到每道题的要求,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一个什么问题;他们开始分析如何解决,较之同龄人他们有较丰富的知识经验,可能促使他们能进行发散思维,在头脑中出现多种解决方案,又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在头脑中通过简单的逻辑推理对最佳解决方案作出合乎规律的检验。这样一来,孩子们答题的准确率、速度都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我一直这样认为:爱看书的孩子,学习成绩不会差到哪儿去!因为阅读、诵读,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越来越聪明的孩子,对付几道考题,怕什么?

五、经典诵读,发展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话能力。

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班的学生在对《弟子规》、《三字经》、《日有所诵》及其它课外书的阅读中,积累了较之同龄人较多的“知识经验”。我感觉在教学每篇课文时,理解课文内对我班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不管是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是孩子们对文中的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他们总是表现得恰到好处,让我感觉到不费吹灰之就引导他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教学《菜园里》里时,我就课题设了个问题:菜园里有什么?它们长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我请了两个学生,第一个学生答出菜园里有豆角、黄瓜、茄子、萝卜、辣椒和南瓜。第二个学生答出了:豆角青青细又长,黄瓜身穿绿衣裳……接着我故作疑惑状问学生:绿衣裳只有人才会穿,黄瓜怎么会穿衣裳?已有男生不待我把话说完就叫出来了:“因为黄瓜是绿色的!所以说它穿着绿衣裳!“那茄子怎么会和人一样‘打灯笼’?萝卜怎么会和人一样‘捉迷藏’?辣椒怎么会和人一样长着‘尖尖嘴’呢?”啊哈,没想到我一串连环炮似的提问并没难倒孩子们,他们分别说出:茄子打灯笼是因为茄子的样子像个灯笼,萝卜捉迷藏是因为萝卜是长在地下的,辣椒长个尖尖嘴是因为辣椒长得又长又尖!看他们理解得这么酣畅,我索性开始“越界超纲”:“绿衣裳、打灯笼、捉迷藏、尖尖嘴,这些词原本是描写人的样子和动作的,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物,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种高明的表现于法,叫作拟人(板书)的修辞手法。用这种拟人手法写出来的句子很好听,生动形象,小朋友读来就更有趣了!”而在教学《柳树醒了》一课时,我刚让孩子们读完课文,一个小男生就小声说了一句:“椰树怎么会说话呢?”结果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叫出来:这是用了拟人!我接口补充:对!你们真棒!知道这是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我顺势要孩子们在表现用了拟人手法的词语下划横线,再让一个举手的学生读出他划横线的词,他读出了:说话、醒了、洗澡、梳头、捉迷藏、玩耍。孩子们能提前了解这种高明的修辞手法,而且能轻松接受,我真为他们高兴呢!到了一年级下学期,我教学每一课时,先让学生们齐读课题,然后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然后不忘鼓励他们:会回答问题的孩子很聪明!但会提问题的孩子更聪明!孩子们总会争先恐后地举手提问。《春雨的色彩》是怎样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植树?《胖乎乎的小手》是谁的?为什么时候全家人都喜欢它?《月亮的心愿》是什么?《美丽的小路》到底有多美丽?它有什么变化?又是谁使它再变美丽?……教《看电视》一课时,我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一自然后问:读到这,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问:我家看电视,为什么有些奇妙?然后我再让全班又齐读最后一段问:读完这节,你又想知道什么?学生问:每个人心里装着的秘密是什么?而每每问题一提出来,我就会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再讨论问题、解决完问题,文章内容也就理解了。孩子们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不用费多少时间,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语中的,其中不乏精彩,令我惊喜不已!“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是因为:爸爸明是是个足球迷,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奶奶明明喜欢京剧却换成足球频道。然后,又换成音乐、舞蹈,想让妈妈轻松。”“每一个人心里装着的一个小秘密是爱!大家都爱亲人!想让亲人开心!“听着这些闪着智慧火花的话语,使我也灵光闪现,临时将板书改成 爱(红色心形图案里一个红色的爱字) 

我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先教给他们简单的句式,让他们用句式说话再用拼音或汉字写下来。哪怕是一个简单的“谁干什么”的句式,孩子们会尽量用上一些“好词”,如:“高兴地”“仔细地”……这可是他们平时诵读、阅读时积累得来的。教到《操场上》,我给出一个句式进行说话练习:下课了,同学们到操场

       (干什么)。他们有的       (干什么),有的         ,有的      ,还有的       。孩子们对照课本P52的运动项目都可以说出来。如:

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做运动。他们有的拍皮球,有的踢足球,有的拔河,还有的打篮球,玩得多开心啊!(黄泽承)

在这一课,我不仅要学生明白“打、拔、拍、跑”是和手的动作及脚的动作有关的字,而且教他们认识“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的词,还做了一道写动作词的写话题。如:

我帮妈妈收拾(完)桌子,把碗一个一个叠起来,放进洗碗盆,打开水笼头,再拿起布(把)每个(碗)擦干净。(姚煦立)

学完《四季》,我们做了个仿写练习:

春风习习,(原文是呼呼,老师改成习习)

她对小兔说:“我是春天。”

雷雨阵阵,他对乌云说:“我是夏天。”

小树黄黄,他对我说:“我就是秋天。”

雪人脑袋一摇(原文是鼻子一摇)

他对福娃说:“我是冬天。”  (彭程)

孩子们对于每次的说话、写话练习并不感到畏难,我想,除了我所用的激励手段适当,还与他们能胜任有关。因为诵读、阅读,才有了积累,说出来写下来就不再难。

六、经典诵读,有力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

我班孩子聪明活泼,但有一些男生,女生很调皮,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及日常管理秩序。每每一出现问题,我们正副班主任会苦口婆心、声斯力竭地进行教育、批评,说到口干舌燥、身心俱疲了,可爱的孩子们还一脸茫然或一肚子委屈。直到有一天:

我们教学《借生日》。

“谁要把生日借出去?借给谁?”

学生争先恐后来举手回答。

一男生说小云要把生日借给妈妈。

“她为什么要借给妈妈呢?”

“因为妈妈总忘记过自己的生日!”

“妈妈忘了过自己的生日,可每次却给小云过生日!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一女生答:我感受到妈妈很爱小云?

真棒!我在黑板上板书:

妈妈           女儿

我继续:“而小云又要把自己的生日借给妈妈。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们不约而同:”小云爱妈妈,小云孝顺妈妈!

孩子们的语音刚落,我在板书上添上一个箭头:

妈妈           女儿

随即,一个清脆的男声响彻课室,那是毛鼎文的声音:

“她肯定读过《三字经》!”

尽管这男生像平常一样没举手是“乱叫”出来的,我心中却一阵惊喜,赶紧接口:“说得对!也许小云读过《三字经》!她才懂得要孝顺父母!”

我想起就在今天第一节课之前的晨读课中,我才对本学期我们读过的《三字经》、《弟子规》作了个总结:《弟子规》、《三字经》中的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道理,告诉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做事。如“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我们不要明知故犯,不要当恶人哟!学生笑)“己不欲,即速已”(别人骂你、打你,你肯定不愿意,那你也不要去骂别人、打别人哟!)我们要按照《三字经》《弟子规》中告诉我们的道理去做哦!

没想到,有孩子还将《弟子规》、《三字经》当成了日常行为准则了!我趁热打铁:“自己认为自己在家里也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的举手!”
哗,几乎全班人举手了。一数,只有三个男生没举手。我给这些孝顺的孩子加了分,并说,下次老师再调查的时候,希望全班46人全是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从此,只要有孩子一不小心犯错误了,我就会随口说出某一句话,其他孩子就一呼百应,将余下的几句接口说完。有人答问说话很小声了, “(我说)凡道字——(生接)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有人上课自己没做好去管别人, “(我说)彼说长——(生接)此说短。不关已,莫闲管。”有人不承认错误了,“(我说)过能改——(生接)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再看犯错误的孩子已低下了头或羞红了脸,比我们之前的大声训斥来得管用!较之我们的空调说教,经典能有力地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原因有:一则来自孩子们熟诵过的书籍,在孩子们心中,书中都说了,肯定没错!二则书中收录了很多典故,故事的教育力量不容小视。三则经典语言讲究平仄、押韵和节奏,读来朗朗上口,说来干脆有力,言简意赅,颇有震摄力!

经典诵读,让我教语文不再难,让我的学生学语文不再难!经典诵读,让我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燕子)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8)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