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泉诗人”王世龙
时间:2011-10-30 21:47来源:《京都山东人》 作者:记者 王秀娟 点击:
次
王世龙老师(左)与本网常务理事李良老师近日于孔子研究院合影留念
上世纪80年代的山东乡村曾孕育出一大批乡土诗人,王世龙是其中之一。他曾以海生为笔名,自创“山泉”诗派,用诗歌语言审视这个对他来说有点不公平的世界。
人说文如其人,王世龙的诗却和他的内心世界有强烈反差。他的诗如山泉般单纯而热烈,敏感而平静,他的语言像一汪平静的湖水无波无澜。但熟悉他的朋友都说他“表里不一”,就像那休眠的火山,在沉默、冷硬的外壳下,其实岩浆翻滚,烈焰熊熊。或许,这就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只是现在,王世龙很少坐下来写诗。他说把追寻诗歌的激情,用在了文学教育事业中了。
身残志坚 自强不息
因儿时发高烧得了小儿麻痹症,王世龙的右腿留下了残疾。他也自卑过,“但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腿不灵便就放弃追求。我总希望自己走路的时候能一步一个脚印,虽然这很难。”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还是那样执著地说。
行动不便给他留下了终身痛苦,但也激励他不断拼搏。正像他自己所说:“残疾的身体像一只蜗牛,不能从沉重的壳中解脱。但正是‘沉重’,才使我产生一种向上的力量,迫使我义无反顾地追求着表达生命的最高方式。”(《乡土恋情·自序》)“我只想以残缺的身体向世界展示出完整的精神,看看自己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别的都无奢求!”(《乡土恋情·后记》)
但是,现实却一次次打击过王世龙。1981年,他高考成绩远远高出分数线,焦急等待了很长时间后,得到的是报考学校无情的回答:我们现在没条件接收残疾人。
王世龙的世界突然变黑了,但他没有怨天尤人,只给自己一点点时间来调整心态。很快,他转身变成了当地学校的民办教师,他用教学抒发着自己的感情和想法。他言说:“做事、作诗都不易过于功利,人要顺其自然,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一颗平淡处事的心也是难能可贵的。”
1986年,一直奋斗不止的王世龙得到一个消息,他已具备条件可以报考曲阜师范大学。王世龙暗自窃喜起来,他在想,这次考试也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王世龙把这次考试当做自己的命运转折点,不声不响地狠下了一番功夫。
考试那天,他是与8位同事一起去邻县莒南师范赶考。当时交通不方便,几个人骑着自行车蹬了50里土路先到莒县城,然后又坐客车到莒南师范。考试结束后接着往回赶。当时天已经黑了,几个年轻人说着笑着,都说这次考试没问题,只有王世龙一个人心情很沉重,话很少。忽然迎面来了一辆汽车,强烈的车灯光照得王世龙的眼睛睁不开,看不见前面的路,恰巧王世龙碰到了路边一小堆沙土,腿脚本不灵活的他控制不住车把,一下摔下来。好呆是沙土,伤得不重,他坚持和其他健康人一样,连夜赶回山中的家。到家时已是半夜了。
等考试成绩出来后,大家都很惊讶,只有他一人考中了。
钟情诗歌 依恋故乡
1987年,一直钟情诗歌的王世龙创办了山泉文学社。山泉文学社是学生、老师和一些社会人士自发组成的,都是诗歌爱好者。年轻人对诗歌的迷恋是上瘾的,是纯粹的。诗歌就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命与诗同在。社里的成员,现在大多都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
山泉文学社还经常举行“山泉笔会”,以诗会友。后来,山泉文学社越来越壮大,《大众日报》、《临沂大众》报等先后报道过他办文学社的事迹,并发表社员们的作品。王世龙在沂蒙地区出了名,不断收到文学青年的来信参加文学社,还接到了女孩子写的交友信和照片。说起这些事来,王世龙一点也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与骄傲。
1987年,王世龙的处女作《淘米》发表在《临沂大众》报上。此时的诗坛已是旗帜林立,流派纷呈,各色各样的新潮诗铺天盖地而来。王世龙却像一个朴实的山里孩子,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他不解地眨了眨眼睛,却没有赶时髦,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其山里人的朴质,写出了他对大山、对家园的恋情。
“野人怀土,小草恋山”,山里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对家乡的依恋情结。王世龙秉承了祖先的这种家园意识,他的胸怀充溢了对故园的爱、对家乡父老的深情。在他的眼里,家乡人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也都充满了氤氲的诗意,像《二月二》中所写:“这天真好,阳光真好/我媳妇脱了棉衣/蓬勃地炒糖豆/我在天井中像从前父亲的样子/打‘簸箕’布‘福囤’/祈祷民间吉祥”……
提炼生活,感悟生命,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王世龙提炼生活的能力是很强的,这也许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并由这经历所引发的思考有关,与他的家乡情和家乡情对他内心的冲击有关。有许多篇章完全可以铺展开来,细致描述,写成散文,可他不。如他在后记中写:“淘洗使我们获得金子。”这种金质的火花就蕴藏在短小的文字中,使他的散文诗在浓厚的抒情之余,充满了哲理性的求索与思考;这思辨色彩的关照,使他的题材不再单薄,让人感到生活的内涵是深奥的又是浅显的,是朦胧的又是清晰的,是复杂的又是单纯的。
王世龙散文诗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可以说,离开了乡土,就没有了他的诗。他的心灵之根深深地扎在生养自己的乡土中。诗集《日照东方》的书名所传达的,正是他想表达的主旨。他以散文诗体在努力挖掘东方文明之根,以更好地认识眼前的生活,憧憬未来。
寄情校园 教育为先
1995年,王世龙到首都师范大学进修,担任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开始了他的北京之旅,也开始了他对校园文学孜孜不倦的研究。
通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和研究,王世龙编著了一套《中国当代校园文学丛书》。这套书由冰心题字,是王世龙对校园文学的贡献,也是他呕心之作,因此他被誉为“校园文学研究第一人”。
当时,首都师范大学校报一整版介绍了王世龙的诗歌,在首师大的校园里也引起了轰动,在学生之间竞相传阅,这也是他把校园文学研究坚持到底的一种动力。
天却总不随人愿,一腔热情似火的王世龙不习惯大都市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太适合这里的条条框框,不太愿意受这里的束缚。他在心理的夹缝中丢失了方向,也丢失了文字,如飘在空中,上上下下,左冲右突。他说,都市里容易找不到自己,他的根在沂蒙山,他不能走得太远太久,就像灵魂与肉体不能分离太久一样……所以,他选择离开。1997年他满怀壮志未酬的遗憾,离开了北京,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老家大石头乡。
然而,回乡是他心理上的平衡过度,在家乡呆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天地太小。于是,经过休整之后,2000年,王世龙再次来到北京,应聘到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当编辑;2002年又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中学语文教与学》杂志。此时的他已没了以前的迷茫,而是像个挫败后再度崛起的英雄,为了心中的理想奋斗。
他说:“从当教师到做中学生刊物的编辑,实际上没有离开教育,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做教师,这是适合他的工作,我是把诗歌的激情用于办刊物,把精力投入到帮助学生们写作上。能推出更多的文学新苗,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文学,这比自己写几首诗更有价值!”王世龙在编辑之余,热心于开展文学教育活动,并先后承担了“十五”国家课题“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和全国中语会“教师文学修养与语文教学研究”课题。他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校园文学大课堂”的语文教育方式,在一百多家实验学校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教材,引导同仁共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为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出版了他的个人专著《校园文学与创作》和他主编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学研究》《教师文学修研究》等学术著作。现在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与同仁编著了《论校园文学》一书,成为校园文学研究领域里的唯一的研究成果。
这些年来他奔忙于拥挤的京都,为全国各地学校开展校园文学教学活动而敢做人梯,推举他人,默默奉献,与许多教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得到了许多大作家、教育老专家的信赖。他当年的诗友有的成了全国著名诗人,虽然他没有写出太多作品,在文坛上没有成名,但他实际上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因为诗的精神已深入他的心灵,以至于和实际生活分不清楚,不知是把诗歌当成生活,还是把生活当成诗。他总是以诗性情对待人和事,他总是以诗的热情追逐着梦想,总是以诗的美好境界去对待生活!因而,他活得很富有,很有劲!再悲哀的人,只要和他在一起,都会觉得人活着是多么美好!他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美好的诗篇。
“教育使我们富有,文学使我们高贵”,王世龙的话一直都是他生活写真的印证。他也一直在诗的原野上远行,在教育的田园里耕耘着。记者和他交谈到最后,他感叹地说:“生活的阅历与积累,使我时时产生写诗的冲动,待我静下来,我还会写的,写出自己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那时的诗歌会有力量的!”我们期待着,期待着人到中年的王世龙再次用诗歌点亮生命!
(责任编辑:百合)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