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叁三网-cs21.cc

当前位置: 主页 > 船山 > 船山名胜 >

船山故里行

时间:2017-09-29 16:24来源:未知 作者:谢尚傧 点击:
从衡阳市乘汽车西行百余里,来到一个山环水绕的僻静村庄,这便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船山故里衡阳县曲兰了。 王船山十二代孙,曲兰中学教师王鹏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首先瞻仰了王船山晚年隐居十七年的湘西草堂。 这是一幢具有湘南特色的
从衡阳市乘汽车西行百余里,来到一个山环水绕的僻静村庄,这便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王船山故里——衡阳县曲兰了。
王船山十二代孙,曲兰中学教师王鹏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首先瞻仰了王船山晚年隐居十七年的湘西草堂。
这是一幢具有湘南特色的单独的中堂两对称式瓦房,小小院落,掩映在田垄间的矮山坡中。灰色墙壁,黑漆大门,木柱石墩,古拙简朴。房舍四周树木耸立,蔽日遮天,显得清雅幽静。门匾上“湘西草堂”四字出自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手笔,清劲秀润,潇洒自如,门前小木牌上简介了船山生平:王船山,名夫之,字而农,号姜斋。生天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卒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因晚年隐居在衡阳湘水之西的石船山麓,故后人称他船山先生。清兵南下,曾举兵阻击于衡山,失败后退至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政权,南明亡后,辗转流徙湘西山区,刻苦著述四十年,得完发以终。
踏进门坎,厅堂正面上方悬挂着“岳衡仰止”的匾额,匾下是王船山的彩绘座像,略舒双眉,悒郁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
“把镜相看认不出,问人云此是姜斋,龟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谁仗笔,此形骸,闲愁输汝两眉开,铅华未落君还在,我自从天乞活埋。”
王船山这首寓深沉于诙谐的自题画像词蓦然浮现脑际。
嵌在画像两边“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堂联赫然然入目,其志、其节、其势可谓甚矣!在清初的诸学者中,论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则首推王船山了。他不仅打破世谷迷信和三统五德天人感应一类的谬说,并且力批佛家万法唯心,道家的虚无思想,乃至程朱派理先气后的客观唯心主义。正如清光绪兵部左侍郎郭嵩焘推撰联所云:
“笺疏训诂,六经于易尤尊,阐羲文周孔之遗,汉宋诸儒齐退听;
节义词章,终身以道为准,继濂珞关闽而起,元明两代一先生。”
进入左房,房内陈设的木床、木屉、方桌、桐油灯,格局古老。靠近玻璃柜,凝视着王船山亲手用过的七弦琴,仿佛一位危巾便服的老人坐在跟着,“弦弦掩抑声声思”,耳畔响起柔肠百转的琴韵,似诉说,似倾吐,又似控告。看到墙角古旧的木屐、雨伞,我们不由想起王船山每每出门,不论晴雨,总是撑伞着屐,以示他“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的传闻轶事来。
王船山是明朝遗臣,不愿做清朝的官。然而,“ 忠明”也罢,“反清”也罢,有其历史原因和阶级局限,何况口头传闻未必可信,不过,当你目睹遗物,又怎能不为其傲岸的风骨叹服呢!
右边的书房陈列着王船山卷帙浩繁的遗著。两三百年前,面对动乱的时局,血腥的屠杀,民族的危亡,王船山婉言谢绝了友好的劝告,严历鞭笞了窥视的暗探。就在这间房里,他不顾环境的险恶,生活的艰苦,不遗余力地从事学术研究,潜心著述,孤灯寒影,不知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脍炙人口的《读通鉴论》(三十卷)、《宋论》(十五卷),就是他在“体嬴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的情况下在这里坚持写完的。
湘西草堂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座房子于康熙十四年(1675)建,初建为三间茅庐,船山逝世二十四年后,其子王敔以亲朋所送寿银重修,以后几经沧桑,易主他人,直到乾隆末年(1795),由其曾孙王其旋赎回再度重修。门前两株古柏为王敔亲手所栽。房左有古枫一棵,须四五人才能合抱,树根蟠曲,意趣横生,形状如马,名曰“枫马”。船山当年常坐树下托腮寻思,苦读沉吟。
回到坪前,见大门两边木柱上有一副楹联:“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细细揣测,意味无穷。这时,一位同志向我们述说了一个小故事。
那是船山逝世前两年,生活极度艰难的时候,衡州知府崔鸣鹭受偏沅巡抚硬着陆端之嘱,派人运送粟帛给予他,不料船山称病拒不下楼。家里人按照他的哈哈收粟退帛,来人只好悻悻而去,船山挥笔写下这副对联。
船山为何收粟退帛?王鹏解释说,船山先生晚年不仅避人,而且避世,就是不避生存。为了实现“开生面”的抱负,完成“名山事业”,必须挺起腰杆,顽强地活下去。他虽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举动,但他也和陶渊明一样,“不负须眉八尺身”,是倔强的汉子。
从王船山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时至今天,这种气节也足以引为借鉴。
“败叶庐,这是船山居住过数年的败叶庐?”这时,不知后面是谁问了一声。
“是的,那时永历政权已摇摇欲坠,犹如一片的败叶。”
物换星移,而今“败叶庐”前已是绿树成排、万木争荣了,茱萸塘鱼游藻动。斯景斯境,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病畏朔风寒,南窗背岭安”。王鹏吟诵着王船山先生的诗句,引我们从一排座北朝南的房前走过,这就是王船山的另一茅舍“观生居”。不随流俗,观取人生,船山大概因此以命名。相传,当年观生居前栽种大片生姜,船山自号“姜斋”、“南岳卖姜翁”,即是以姜性自励,无怪清政府要派人一把火将它烧年。现在,人们又在它的遗址上盖起了新房,门楣上正正堂堂地写着:“观生居”。表达了人们对船山先生深深的景仰之情。
徒步登上大罗山。墓地的石碑刻着:“伟大思想家王而农之墓。”“自抱孤忠悲越石,群推正学接横渠、”“前朝干净土,调节大罗山。”碑中有船山自题的墓志铭。他以东晋力图挽救危局而壮志莫酬的刘琨自况;又以北宋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为依皈。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读后敬慕之心油然而生。
据说王墓一度被毁,墓后山幸存的古老松林也示免于难,现存者寥寥可数。如今,这样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峦失去了它绿色的冠冕和青春的秀发,要它自然的姿色恐怕不是容易的事情了。想到此,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现在,湘西草堂和王墓已修葺一新,一些专家、学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纷纷专程来此学习、观瞻。王船山不仅为我国而且为世界众多国家的学术界所瞩目。
夕阳西斜,我深情地望着墓前悄然凝立的翠柏,仰望着湘西草堂背后那座巍然屹立的石船山;翠柏是这样葱郁,石船山是那样伟岸……
(责任编辑:燕子)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7)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